思想文化建设,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从来就不只是办个好学校,而是为了救亡图存。所以陈独秀才会说,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机盎然,我要的是中国的生机盎然。

不辩,不争,不可以。

2020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波廷格破天荒发表了一份全中文演讲。

演讲题目为《一个美国视角下的中国"五四"精神》

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运动,是爱国主义运动。

口号是外争主权,内出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还有"取消21条"。

然而在波廷格的演讲中,却对此丝毫不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所谓的民主。

他声称"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是民主理想"。

"五四运动"有争取民主的成分不假,但主要问题从来都是争取主权与爱国主义。

除了歪曲"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波廷格还点了三位五四精神的代表人物,张彭春、胡适和李文亮,两位古人,一位今人。波廷格为什么要捧这三人呢?

按波廷格自己的话说,张彭春的最大贡献是参与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还在"五四运动"中推广民主精神。后来辞去外交官职务。

是因为"对中国缺乏民主感到沮丧"。

实际上这是不要脸的篡改历史。

对于巴黎和会的失败,张彭春是痛心疾首的。日后辞去外交官职,也是因为看透了丛林世界的法则,知道没有国力为基础外交没有意义。波廷格捧他的目的是先制造历史,然后暗示新中国封杀了他,封杀了民主精神。

实际上,由于长期驻外,张鹏春很少在国内,和国内的各种事件联系不大,才导致没名气,压根不是被封杀。

说完张鹏春,来说说第二个人物胡适。波婷格捧胡适的目的,也是认为他推广了所谓的民主精神。五四运动发生后,胡适立主将北大迁到上海,远离是非之地,理由是专心学术,不谈政治,事实上就是逃避。

不谈政治又怎么能推广民主精神呢?恐怕事实与波婷格所说有很大的出入。

在觉醒年代中,胡适反对郭新刚去和北洋政府抗争,希望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希望带着北大南迁躲避纷争。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新刚太少,胡适之太多。

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让北大变得生机盎然,现在学生去参加五四会,毁了这大好局面。对此,陈独秀表示,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机盎然,我要的是中国的生机盎然。

没错,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确实有贡献,但把他捧成五四精神的代表,认为他传播了民主精神,这就有问题了。莫非带着北大南迁,对巴黎和会视而不见就是五四精神?

最后是李文亮医生。波听阁把李文亮医生说成五四精神的当今代表,无非是那时正值疫情,想趁机踩一下中国的痛点。

但他没想到回旋镖来得飞快。先是董王政府在疫情中的糟糕表现,导致100多万人死亡。再提疫情也没底气了。

更大的回旋镖出现在2021年1月6日。这一天,无数美国人前往国会山追逐自由,波婷格却在1月7日辞职了,理由是对川普的煽动行为感到失望。

按照美国的标准,国会山事件是典型的民主运动,是美国人民前往国会山追逐自由,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失望。

当然,嘲笑之余,对于波婷格的五四演讲,我们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类似的结构,如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将一个原本崇高的党员的故事给拍成了单纯的个体故事。

集体和党的作用,还有奋斗的理想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我们也不清楚是故意的还是单纯的没拍好。

由于不熟悉内幕,这里就不妄下结论。又如最近某个媒体公开将争取主权、争取工人权益的五萨运动给歪曲城上海市民在租界争取资质。租界本来就是非法的,哪来的什么争取资质?这是在暗戳戳否定中国对上海的主权。

实际上前两年好莱坞拍的花木兰也是这样的套路,把中国传统的保家卫国故事歪曲成追寻自由还有为了家族荣耀。

幸亏由于好莱坞自身的堕落,导致影片质量稀烂,要是拍好了影响是非常坏的。必须强调本人对刘亦菲没有任何的不满。

注意。

波听格的职务副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他的上级就是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当年秘密访华时的职务就是国家安全顾问,这是一个总统的直属职务。

按理说,五四运动和国家安全没有任何关联,要是出于外交礼仪,发个贺词让国务卿发就可以了。但偏偏这事是波婷格来做。

看波婷格的履历就明白了,他曾在华7年,先后在路头社和华尔街日报的中国分部任职。2005年9月加入海军陆战队担任情报官。意识形态上是个英派,能讲教流利的中文,号称中国通。

波听格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知道中国的热点在哪里,弱点在哪里,所以才会发表这种解构中国历史的演讲。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已经把按照美国价值观解构中国历史这件事提高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

敌人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进行结构和偷梁换柱是有组织的。

这种组织并不是指幕后有一个长老式的人物在发号施令,而是去中心化的有无数个n、g、o公司、机构组成,有时候身处其中的个体本身都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要在中国进行历史文化结构是非常便利的。核心原因有两个。

一、是中国存在许多文化间谍,这一点我在间谍为什么这么多译文中已经详细说过,这里就不再细说。

除了文化间谍,第二个原因也是我们在文化领域被动挨打的关键,文化评价体系的缺失。什么叫文化评价体系呢?通俗一点就是各类奖项、各类电影节数量越多,体系越严密,构成的体系就越完整,文化评价体系很重要。

对娱乐圈有一点点了解的人都清楚,各种奖项是足以引领审美和内容潮流的。美国这些年政治正确膨胀极其迅速,与奥斯卡密不可分。近10年来,奥斯卡可以在颁奖时倾向于政治正确,甚至制定了光圈2025计划。

这个计划概括起来就是4个要求,一、主角或重要配角中至少有一人是政治正确群体。

二、政治正确群体必须在整部电影的演员总人数中占比30%以上,注意,是演员总人数占比。

三、所有人员比例必须有30%的政治正确人群,也就是摄影师、化妆师、打光师、服装剪辑、特效制作等岗位也必须有30%的政治正确群体。营销、公关或发行团队中也要遵循这一比例。

以上4个要求必须达成两个,达不成的直接就不让参加奥斯卡评选。

试问有多少人会不想评上奥斯卡的?圈内人哪怕不喜欢,也会为了获奖而迎合艺人们的粉丝。受其影响,有不少人会相信这一套,认为这一切就是最新颖的潮流,跟着潮流才会酷。于是政治正确就这样传播开来了。

这就是文化评价体系的威力。1966年开始,苏联陆续投入了多达5.6亿美元拍摄战争与和平那个年代的5.6亿美元呢?之所以要投入这么多钱是有原因的。

1956年,好莱坞拍摄了美国版的战争与和平。影片的内容就和今天解构中国一样,把战争与和平这个饱含爱国主义和集体精神的剧作给歪曲成了爱情片。

片子从头到尾都在讲三角恋,苏联人看到影片后大受刺激,竟敢这样结构和歪曲,我们的经典绝对不允许!

为了拍出真正的战争与和平,苏联不仅由中央拨款投入巨资,还先后动用了包括大批军队在内的60万名群演。作品的质量很出色,一经上映就引发了轰动。

信心满满的苏联人更是在1969年将片子送选到奥斯卡。美国人看了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好作品,最终荣获1969年的奥斯卡最佳外遇片。

苏联上下都觉得反击成功了,然而真的成功了吗?并没有,影片确实是成功的。但将影片选送奥斯卡,并以在奥斯卡的获奖为成功,无意中暴露了苏联的一个问题,文化评价体系缺失。

连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作都需要奥斯卡奖项,苏联是不可能有文化评价体系的,自然就不能守住自己的文化。美国人歪曲一次你能反击,但是10次、8次,几百上千次呢?

后来无数人感慨是格尔巴乔夫上台放开意识形态,让苏联输掉了文化战争进而从内部瓦解。其实要我说,自从战争与和平决定选送奥斯卡,以奥斯卡为评价标准的时候,苏联就已经输了。

一个没有文化评价体系的国家,注定守不住文化的阵地。文化评价体系和国家的关系。就好比平台之于网民和平台斗,连董王都被全网封号,你斗得过才怪。

对国家来说,唯一的办法是建立自己的文化平台,也就是文化评价体系。

中国演艺圈虽然也有不少奖项,但这些奖项的分量不够,再加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以无论是演艺圈的人还是普通人,都更关注欧洲的三大电影节以及奥斯卡。

你想在人家那获奖,自然得遵循人家的文化评价体系,遵循人家的价值观。因而中国演艺圈高度西方话,有时候甚至比西方艺人更激进,有种皈依者的狂热。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自己的文化评价体系,从而将审美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一切不能蛮干,这方面应该解剖一下美国的文化评价体系怎么来的?文化评价体系需要一个基本的条件,全球化。直白的说,你的各类奖项得有全球性影响力,否则就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罢了。

没有影响力,而决定各类奖项的全球影响力的根源,是你能不能产出足够多的优秀作品。为什么欧洲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是当今电影圈的最高奖项?是因为他们曾经产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欧洲至今仍是世界文艺片高地,好莱坞则凭借工业化电影打得各国本土电影没有还手之力。你的好作品多了,各国观众都喜欢看,连带着各类奖项也都关心。

试想一下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对美国文化的接触,哪个不是从优秀作品开始的呢?

虽然两者近年来都有衰落趋势,欧洲电影深陷文艺片的泥潭无法转型升级,好莱坞则在过度工业化与政治正确中日渐堕落。但不可否认,论优秀作品的存量,西方还是最多的。

存量庞大的优秀作品托起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及奥斯卡,造就了曾经的辉煌。如果一个地区没有足够多的优秀本土作品,是不可能有什么权威奖项的,也就不存在自己的文化评价体系。

金马奖即使没有2018年那档子事,衰落也是必然的,因为台湾拿不出成规模的优秀电影作品,偶尔来那么一两部意义不大。香港的金像奖也同理。

尽管金像奖的衰落有过度本土保护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香港电影衰落导致的市场。连香港电影都不关心了,还会关心一个奖项吗?

好的作品才是文化这座金字塔的根基。而文化评价体系也就是各类奖项属于这座金字塔的塔尖,只有塔基牢固,塔尖才能存在。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要做的是努力发展自己的影视产业,产出更多优秀作品。

中国电影曾长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盲目的围墙中打转,就像国足一样,一会模仿这个国家,一会学习那个国家。直到近年来,小破球等国产工业化电影的出现,才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

但有了战略方向不等于能够快速成功,一切注定是慢功夫。一种工业品至少需要5个阶段,理论设想、理论验证、实验室生产、实用化攻坚和批量生产。

2019年之前,虽然知道好莱坞的工业化电影,但没有人相信我们能走上这条路。此前也只有战浪二、红海行动等少数电影具有工业化痕迹,因此仅处于理论设想阶段,直到流浪地球一的出现。

球衣的质量其实算一般,却是一部标准的工业化电影。它的意外成功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意外完成了理论验证,到了球二,信心更足,还有了各种创造性,使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理念。

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实验室生产。虽然球二票房过得去,质量更是硬核,但终究只是个别现象,距离真正的批量生产还有很大距离。

现在来到了第4步,实用化攻坚。这一步需要将工业化的理念铺开,解决各种基础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一步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内部的技术,还有外部的阻挠。

文化买办们试图把中国的工业化电影扼杀在摇篮里,毕竟那可是神明的专利,作为低等文明怎么能去研究神的专利呢?应该安安静静呆在黑玉里,不要想光速飞船的事。然而黑玉也是光速飞船产生的,这意味着我们没得选。

为了活下去,只能走工业化电影之路。通过技术变革以及注入中国价值观,创造足够多的优秀作品,才能打造出国产文化评价体系,才不用像苏联那样照奥斯卡评价自己的经典。

1919年5月3日晚,北大法科礼堂内挤满了人,大家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商讨对策。

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来,令各界痛心疾首。中国明明是一战的胜利者,却不能收回青岛。北大作为最高学府,学生们又热血,因而群情激愤。法科学生谢少敏当场咬破手指写下四字血书,还我青岛。

而今天,我们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被对手解构,连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对手都试图偷梁换柱,一旦成功,无异于文化上的巴黎和会是惨败。

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我们是要做胡适带着北大在关键时刻南迁躲避,假装专心学术不闻世事,还是要做奋起反抗的郭新刚和陈独秀?

胡适认为,让北大学子参与政治会毁了北大。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片生机盎然的局面也的确有几分道理。但如果北大的生机盎然仅仅止步于北大,那新文化运动又有何意义呢?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从来就不只是办个好学校,而是为了救亡图存。所以陈独秀才会说,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机盎然。

不变、不争、不可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