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还是应该有一些老派礼节,不要总急匆匆、气鼓鼓的
刚刚看到一位朋友评论今天以媒内宣翻车事件(被俘女童从哈马斯那里回来后学会了与人分享,之前不会)时,提到了与人分享是西亚地区传统社团的待客之道,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只要是传统的西亚人,都是如此。其实,不只是西亚,传统社会都是这样的。都说东北人热情,也是一种体现。过去的社会,外乡人只要没有敌意,来到其他人的地方,都是想办法招待的。那时候没有发达的服务业,换位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要出门赶路,也希望有人帮忙吧。
这种情况之前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遇到过很多次。
在巴勒斯坦,老人见到我带着孩子,只要站下聊了两句(一般是问问我中国的事情,夸两句中国强大、中国好),几乎一定会给糖、给巧克力。更有甚者,有一次我自己没带孩子,一个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老爷爷跟我聊了两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了我,我那时已经29岁了……
今年在黎巴嫩有至少两次别人吃着饭非要分给我吃的经历。一次是打车,司机是一位德鲁兹大爷。大爷一边抱怨贝鲁特天天停电,一边吃饼干(带有肉桂香料味的饼干)。他从纸包里拿出饼干,然后就很自然的双手离开方向盘,掰给我一块;我当然就收了,要不然我总觉得不礼貌。这饼干不是很好吃,我感觉是他家自己做的,出来干活嘛,省一顿是一顿。我怀疑是黎巴嫩德鲁兹版“二他妈妈烙的糖饼”(来源:高英培、范振钰《钓鱼》;时事问题必须给出来源)。
第二次我之前讲过,就是我晃荡到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门口,看见一个不会英语的大哥,大哥看见我马上招呼过来,自己停下手里的饭,把我按在座位上就让我吃。我蘸着酱吃了块饼,实在没好意思吃鸡肉。那天晚上的奇遇是在难民营活动室里跟人家胡说八道到午夜然后被又请吃了一顿饭……
最近看那位骑行伊朗的中国大哥,一路上也是各种被伊朗老百姓投喂,非常顺利,非常感动。可惜,出境时好像被海关坑了一笔。老百姓一般是很淳朴、很传统的,有些特殊岗位和行业的人会比较堕落。不过我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没遇到过,特别是黎巴嫩,出入境都非常顺利,说是落地签,但跟免签也差不多(免签证费)。
在埃及遇到过烦心事。说实话,我只去过两周,没什么发言权。但埃及或许太依靠旅游业了,碰到的一些人素质确实有限,特别是专找中国游客要钱的情况(这个也是我们自己惯出来的毛病),从开罗到阿布辛贝尔,到处都是;基本上被我一一回绝了。还遇到过指挥人倒车都要小费的情况……在巴勒斯坦是真没见过。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埃及太大了,社会多样性很丰富,贫富差距大,穷苦人挣点钱也不容易吧……
约旦也要好一些,虽然某些吃旅游饭的人照例不怎么样(耶路撒冷老城的某些小贩也这样,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我是真遇到问他们哪里有网吧(那时候我还只能去网吧查邮件……),然后一个大哥直接带着我到最近的网吧(大概其有一公里)然后自己走回去的事情。在巴勒斯坦希伯伦也遇到过:去店里买鞋,没有我的号,然后店主让儿子带我去几百米外的另一家店找到了我想要的鞋。真的很感动。
我只去过这几个西亚国家,别的就不敢妄言了。整体上确实有种传统的热情。这种热情,别的不说,在以色列遇到得少(不是没有;我有朋友去买显示器时遇到一位特拉维夫人说自己有不用的,然后开车带他回家拿走了,这位以色列人就挺好的),在某些东欧国家是完全没遇到。我问路遇到脸最臭的地方是华沙和布达佩斯(虽然这国家挺特立独行的,但特立独行的方向还是有点右)——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在北马其顿也遇到过给孩子糖的老大爷。或许,还是得看奥斯曼啊……
有时候社会越西化,可能就越有中优越感,觉得外来人都是来抢饭吃的,就不那么热情。或者就是跟北美大城市一样,有时候有种虚假的礼貌,客客气气,什么也不帮。
在东德地区,明显年纪大的人更讲礼貌,也更照顾人(比如照顾我不怎么样的德语口语和听力)。我暂时只能归因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好……
我觉得社会中还是应该有一些老派礼节,不要总急匆匆、气鼓鼓的。
今年夏天我回到小时候家门口去办事,发现天穆和吴咀村交界处因为修地铁拦上了去路。我找不到路,就问了一位路过的阿姨,阿姨表示自己也说不清怎么走,于是就带着我一路走到了我想去的地方——这就是传统社会大家对彼此的要求,我相信我们村就该是这样的。谁知道呢,也许小时候还见过。
都是老街旧邻,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对陌生人更要多一点热情。老派礼节的背后也是一种集体感吧。
我受过这种教育,我也尽量实践。大家知道,在欧美上公共厕所是不容易的。在美国读书那几年,当时某佛校园内中国游客多,但所有教学楼的厕所都很隐蔽,而且一般不对外开放,游客也找不到。有时候看到中国大爷大妈游客实在着急,凡是主动问到我的,我都会带他们去,毕竟老年人出来一次不容易,人家也不怎么认识英语。就当是帮自己长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