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作为伤痕文学,电视剧前半段是为最后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本文来自《反传统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再说《亮剑》之谬》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无所事事的老杨
这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典型例子,拿出一些局部的问题来否定整体。现在就问看了亮剑以后是对我党我军感光更好了还是更差了,是更拥护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还是走向反面。这个就可以给亮剑定性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片子了,其他的就不要叽叽歪歪了。
《亮剑》小说原著的本质是伤痕文学,电视剧里所有的内容在小说里都是前半段,实际作用就是为最后赵刚、李云龙最后的悲剧命运做铺垫。小说里对李云龙岳父田墨轩完全是正面描写,李云龙在田墨轩面前就是个只会喊政治口号的大老粗形象。而作者则是借田墨轩之口,表达出他所认为的中国革命胜利后应该“走什么道路”的判断,以及对中国革命胜利一方的影射。在原著作者都梁眼里,革命军队中称同志、党指挥枪这些原则都是应该受到解构,至少是应该被淡化的。
电视剧剧本脱胎于小说原著,本文所指出的问题在小说里更明显,电视剧实际上已经把小说作者最想展现给读者(观众)的原著后半部分给去掉了。实事求是地说,在电视剧《亮剑》播出的时间(200X年),正是国内网络上反共、全面污蔑和丑化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最猖獗最肆无忌惮的时期,在那个时期,能有一部把党和人民军队立成正面形象的剧播出,关键是还能产生高热度,本身已经很不容易。
至于作者热衷批判以“剑粉”为代表的观众,也确实是让人无奈。教员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作者既然这么热衷于批判观众,那应该更深入地想一想,观众对有这么多问题的《亮剑》如此追捧,那观众认同《亮剑》的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他们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或者应该更深层次地追问一下,为什么伤痕文学能在文艺领域吃香二三十年,以至于想把党和人民军队立成正面形象的文艺作品都得从伤痕文学作品里去摘取?
另外,作者一直希望广大观众都要以前30年经典文艺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后40年产生的文艺作品,这恐怕也是水中花镜中月。很简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