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2本硕金融从业人员复盘:后悔北漂

500

500

网友评论:

从他们这些经历中,你们这些早几年毕业留在北京的,是否有一丝隐约的庆幸和优越感?

我早几年在字节做一面面试官的时候就说过了:我之所以能面试别人是因为我早出生了5年

他还这么年轻,却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多分析用来后悔,确实“做题家”

不是应届生就不能进体制了?

做金融的都留不下,那谁能留下

人的心气不一样的。毕业没试过去社会上闯一闯,进了体制内现在写回顾说不定也是后悔。多数人的预期都是远远高于平均生活的。

不管选哪一条都会后悔。一毕业去TZN或省会可能也会觉得不甘心。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走出来的路。

毕业时我坚定留上海,辗转6年今年到了南京。我现在看亲戚家读大学的弟弟妹妹,不禁感慨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都是如此,老家省会和北上广深没有孰优孰劣,仅仅是个人选择而已。一毕业就进体制内或国企,年轻人难免会不甘心。应届生身份,失去了才更显珍贵。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人性永不变。

热门评论 3

  • 这都是年代的问题, 我90年代初大学毕业进入体制, 但是当时体制内收入低 士气低落, 离职下海的人很多, 我也在工作几年后辞职。 

    我在机关最后一个月工资是686 , 加入外企的第一个月工资是到手3900. 差距是不是很大?
    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我在体制外的收入和留在体制内的同事已经相差不多, 但是他们更加稳定, 而且有处级乃至正副厅级的级别护体, 到地方上到处都是笑脸相迎,反观我们还要对客户展开笑脸。

    你问我后悔吗?不后悔,做了不悔悔了不做,自己选的路哪怕都是泡也要走完。
  • 深有同感,金融这行工资比较高,更能感受这个社会如何限制阶级提升。
    举个例子,一年60w人力成本放在很多地方都不少了吧,但实际上到手大概就是月薪3w多的水平。
    工薪阶级越往上加,到手就越少,已经摸到了个税的限制。最后就是奖金或工资每增加2元,到手多1元。
    打工仔是没办法通过薪酬进一步提升自己阶级的了。
    而且月薪3万多在上海是无法留下来的,房子不说市中心,郊外的都五六万,月供就两万多接近三万了。
    即便父母能支持,自己也供不起。即便再啃老,父母帮忙供房,每日通勤来回2小时,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北漂这类人只能一直租房,直到能找到个有房的人或者收入水平与自己相当的人才能留下来。
    男女都一样,都有开发高新鱼塘的需求,所以那种名校毕业生相亲市场才会火爆。
    家里没矿的单身人士,或者合两家之力都买不了房的人,是留不下来的。人离开,社保公积金是没法全部转移走的,成功给大城市做建设了。
    脱离个税的限制,完成原始积累的股东们,就这样在这些大城市一直收割20~40的青壮劳动力。
    另外,现在金融可能不是最高薪的行业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企业会更吃香,开的起薪更高。但说到底,打工人最后也会面临这个买房,生活,养老,赡老的问题。
    稳定的年入百万那是凤毛麟角,这才是上百万人的真人大逃杀,最后大城市又完成了一次人才筛选。
  • 我是真搞不懂,刚毕业还没有真正开始踏入社会,就在这里讲以前的黄金时代,讲现在的风险,知道的你是参加了高考,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中了进士呢。TOP2毕业就学会这个?如果这样,清北真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典型。曹大佐还真是清北奇葩(褒义)了。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6
最热 最早 最新

  • R猫
    为毛非应届不能进体制
    不是不能, 而是概率小很多, 因为应届生是有保护的, 
  • 江之南
    我是真搞不懂,刚毕业还没有真正开始踏入社会,就在这里讲以前的黄金时代,讲现在的风险,知道的你是参加了高考,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中了进士呢。TOP2毕业就学会这个?如果这样,清北真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典型。曹大佐还真是清北奇葩(褒义)了。
    就是,一堆似是而非的术语,结果自己真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力么??
  • 为毛非应届不能进体制
  • 不能喝,不能跪的话,小镇做题家选什么金融专业。
    有钱人不是笨蛋,不会因为你名校毕业就把钱给你管的。
    进金融机构也是干高端销售的命。
  • 深有同感,金融这行工资比较高,更能感受这个社会如何限制阶级提升。
    举个例子,一年60w人力成本放在很多地方都不少了吧,但实际上到手大概就是月薪3w多的水平。
    工薪阶级越往上加,到手就越少,已经摸到了个税的限制。最后就是奖金或工资每增加2元,到手多1元。
    打工仔是没办法通过薪酬进一步提升自己阶级的了。
    而且月薪3万多在上海是无法留下来的,房子不说市中心,郊外的都五六万,月供就两万多接近三万了。
    即便父母能支持,自己也供不起。即便再啃老,父母帮忙供房,每日通勤来回2小时,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北漂这类人只能一直租房,直到能找到个有房的人或者收入水平与自己相当的人才能留下来。
    男女都一样,都有开发高新鱼塘的需求,所以那种名校毕业生相亲市场才会火爆。
    家里没矿的单身人士,或者合两家之力都买不了房的人,是留不下来的。人离开,社保公积金是没法全部转移走的,成功给大城市做建设了。
    脱离个税的限制,完成原始积累的股东们,就这样在这些大城市一直收割20~40的青壮劳动力。
    另外,现在金融可能不是最高薪的行业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企业会更吃香,开的起薪更高。但说到底,打工人最后也会面临这个买房,生活,养老,赡老的问题。
    稳定的年入百万那是凤毛麟角,这才是上百万人的真人大逃杀,最后大城市又完成了一次人才筛选。
  • 大城市原本就不易,古往今来都是如此的。
    学金融最后能去纽约定居的一样凤毛麟角,在香港也是要在档房中挣扎许久。
    后悔云云,都是围城之痛
  • 在大城市干几年然后离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下线城市,会是这个时代正确的同时也是被迫的选择。
  • 来钱越多,压力越大,需要的人脉层次也是越深。所以金融业任何时候都不是混子可以待着的行业。反之月薪1万以上的工作,都是对个人的综合能力有要求的,最少要做到,心态正,姿态低,多做,少说(不要乱搭话),日反思。  也就是老话里的眼活,手活,嘴活。工作2~3年 还不能认清文凭就是个敲门砖,低文凭领导高学历才是常态,那情商真不适合需要多交流的工作。
  • 观察大员 观察大员
    草莽就是在这时候探索机会的。
  • 这都是年代的问题, 我90年代初大学毕业进入体制, 但是当时体制内收入低 士气低落, 离职下海的人很多, 我也在工作几年后辞职。 

    我在机关最后一个月工资是686 , 加入外企的第一个月工资是到手3900. 差距是不是很大?
    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我在体制外的收入和留在体制内的同事已经相差不多, 但是他们更加稳定, 而且有处级乃至正副厅级的级别护体, 到地方上到处都是笑脸相迎,反观我们还要对客户展开笑脸。

    你问我后悔吗?不后悔,做了不悔悔了不做,自己选的路哪怕都是泡也要走完。
  • 金融层次很多,小贷公司,p2p这些都是。北京比大多数省会好点。
  • JackWang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难道临毕业时,与学长学姐同窗连起码的交流都没有?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托底的选择吧
  • 我是真搞不懂,刚毕业还没有真正开始踏入社会,就在这里讲以前的黄金时代,讲现在的风险,知道的你是参加了高考,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中了进士呢。TOP2毕业就学会这个?如果这样,清北真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典型。曹大佐还真是清北奇葩(褒义)了。
  • 接受命运的安排或者暴击吧,说多了都是loser的哀嚎。
  • 我觉得你不是搞金融的,文中提到“负的戴维斯双击”,这个叫法在金融学里有个专门的名词:戴维斯双杀。
  • 翼_ 吾无物
    时代在呼啸。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