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2本硕金融从业人员复盘:后悔北漂
网友评论:
从他们这些经历中,你们这些早几年毕业留在北京的,是否有一丝隐约的庆幸和优越感?
我早几年在字节做一面面试官的时候就说过了:我之所以能面试别人是因为我早出生了5年
他还这么年轻,却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多分析用来后悔,确实“做题家”
不是应届生就不能进体制了?
做金融的都留不下,那谁能留下
人的心气不一样的。毕业没试过去社会上闯一闯,进了体制内现在写回顾说不定也是后悔。多数人的预期都是远远高于平均生活的。
不管选哪一条都会后悔。一毕业去TZN或省会可能也会觉得不甘心。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走出来的路。
毕业时我坚定留上海,辗转6年今年到了南京。我现在看亲戚家读大学的弟弟妹妹,不禁感慨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都是如此,老家省会和北上广深没有孰优孰劣,仅仅是个人选择而已。一毕业就进体制内或国企,年轻人难免会不甘心。应届生身份,失去了才更显珍贵。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人性永不变。
我在机关最后一个月工资是686 , 加入外企的第一个月工资是到手3900. 差距是不是很大?
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我在体制外的收入和留在体制内的同事已经相差不多, 但是他们更加稳定, 而且有处级乃至正副厅级的级别护体, 到地方上到处都是笑脸相迎,反观我们还要对客户展开笑脸。
你问我后悔吗?不后悔,做了不悔悔了不做,自己选的路哪怕都是泡也要走完。
举个例子,一年60w人力成本放在很多地方都不少了吧,但实际上到手大概就是月薪3w多的水平。
工薪阶级越往上加,到手就越少,已经摸到了个税的限制。最后就是奖金或工资每增加2元,到手多1元。
打工仔是没办法通过薪酬进一步提升自己阶级的了。
而且月薪3万多在上海是无法留下来的,房子不说市中心,郊外的都五六万,月供就两万多接近三万了。
即便父母能支持,自己也供不起。即便再啃老,父母帮忙供房,每日通勤来回2小时,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北漂这类人只能一直租房,直到能找到个有房的人或者收入水平与自己相当的人才能留下来。
男女都一样,都有开发高新鱼塘的需求,所以那种名校毕业生相亲市场才会火爆。
家里没矿的单身人士,或者合两家之力都买不了房的人,是留不下来的。人离开,社保公积金是没法全部转移走的,成功给大城市做建设了。
脱离个税的限制,完成原始积累的股东们,就这样在这些大城市一直收割20~40的青壮劳动力。
另外,现在金融可能不是最高薪的行业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企业会更吃香,开的起薪更高。但说到底,打工人最后也会面临这个买房,生活,养老,赡老的问题。
稳定的年入百万那是凤毛麟角,这才是上百万人的真人大逃杀,最后大城市又完成了一次人才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