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改编加料,文有剧透

有不少人看完电影《河边的错误》不知所云,最大的疑惑就是根本不知道最后的凶手是谁?

这个基本和余华的原著是差不多的,原著最后也对真正的凶手没有点明。

但其实,我在看原著的时候按出场人物顺序排列,猜到真正的凶手是那个“年轻人”,就是那个最后自杀的许亮的年轻朋友。

因为一开场那几个人物,一个个都死了,除了那个摔倒的女孩和女孩碰到的“年轻人”,我以为余华几乎就是暗示了这个年轻人就是凶手,他在被马哲询问时的表现,他说:许亮喜欢把人家做的事当作自己自己做过的事。 说明,他对许亮有强大的精神引导力,最终许亮在他的引导下臆想中犯了三次杀人案,最终心理崩溃选择轻生。

这是我看余华小说版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凶手我基本猜到(当然只是我个人想法),说的故事也就是文革后社会的多元造成了一系列事件,指向性并不特别凸出。

但是,电影版的加料,我看起来就非常好玩了!

首先那个“年轻人”基本被忽略了。

出场的人物身份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指向性,疯子还是疯子、王宏成了搞小三的老师,许亮成了异装癖的理发师、女孩成了小三、小孩还是小孩……

最大的改编就是马哲成了一个成天臆想自己有三等功的焦虑态神经者,他的妻子和局长连带着有那么点暧昧色彩……

这样的改变设定,就非常有趣了!可以这么看,这些人物都是当时社会的边缘人物,就都是社会“护城河”河边的人物!

整个电影看下来,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马哲才是凶手!(按照电影设定很容易产生这个想法)而且,马哲最后的那个述说,似乎在说,自己被某些力量控制了做了杀死疯子的事情(如果马哲是杀人终极凶手的话连带他也在说杀那些人也是被动的)。 再看看局长和他妻子的表现,我就又有脑洞开了,是不是局长联合他妻子利用了马哲一直以来的精神焦虑和恍惚?最终,让马哲把自己送进了疯子行列?

所以,看完电影和看完原著是根本迥异的感受。

电影的改编加料太多,当然这也是为了把一部短篇小说丰满成一部电影的必然吧。

但是,那些各有身份的社会“护城河”河边的边缘人,被一个个干掉,包括那个说了真话却无人相信或者说没人愿意相信的小孩。

而且我个人直观下来是被一个叫 马 哲 的人干掉,这个改编就很有趣味了!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要猜!没人会猜到,包括编剧。

我违反了余华的本意,猜了。没办法,这是看悬疑电影的乐趣么~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