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协成123年跌宕家族史:往事皆在目,昔人今何在?

500

杨协成Yeo’s,是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多元食品饮料品牌,起源于1900年位于福建漳州一家小酱油厂。百年老字号“杨协成”,如今为新加坡远东机构、香港信和集团创办人、前“新加坡首富”黄廷方先生的孙子黄永光所掌控,其品牌历经123年仍是熠熠生辉、稳步发展。

往事皆在目,昔人今何在?一直以来,“杨协成”创始家族成了研究“富不过三代”传承失败的经典案例,也许您会问,这123年,“杨协成”创始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

500

500新加坡首富黄氏家族掌控百年老字号“杨协成”

500信和集团副主席、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黄永光

“杨协成”三个字,乍看像一个人的名字,其实是一个从福建漳州小酱油厂起家、拥有123年历史、如今已是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多元食品饮料品牌。

作为一个杨氏家族创办的家族企业,从1900年开始,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将业务迁至新加坡,从“杨协成”创办人杨景连开始,再到第二代的杨天恩等“天”字辈,乃至曾任新加坡电视局主席、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主席杨至耀的“至”字辈的第三代,由于家族内部分裂,即便是家族人才济济,也是无力回天,最后被前“新加坡首富”、祖籍莆田的新加坡远东机构、香港信和集团创办人黄廷方收购多数股权,终究逃不出“富不过三代”魔咒,令人唏嘘不已!

已故的“新加坡首富”、亦有新加坡及香港一代“地主”之称的黄廷方入主“杨协成”后,也经历了三代人经营。反观“杨协成”创始人杨景连,虽然给自己开创的字号赋予“协力求成”寓意,最后还是应了那句俗语“创业难,守业更难”。

目前,担任新加坡上市公司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的黄永光,是黄廷方之孙、香港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之长子,他也是信和集团副主席暨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

500香港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中)及其长子黄永光(左2)

创立于1970年代的香港信和集团,是香港地产巨头之一,其与新加坡地产业之霸——新加坡远东机构,是姐妹公司。“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早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两地均有投资布局的黄廷方,启动代际传承,按照“分工分区域”原则,由其长子黄志祥、次子黄志达分别掌舵香港的信和集团、新加坡的远东机构。

2010年2月2日,黄廷方去世,享寿81岁。多年来,黄廷方家族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不仅传承有道,而且家族和睦,在守业中持续进取,稳健前行。

与父亲一样,黄志祥、黄志达兄弟曾多年坐上“新加坡首富”宝座。近年来,由于“外来户”挤入星岛,黄氏昆仲才丢了首富桂冠,尽管如此,在2023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黄志祥、黄志达仍位居榜单第二名,上榜身家为148亿美元。

与“杨协成”家族第二代内部关系破裂而导致衰落不同,黄廷方家族第二代的黄志祥、黄志达兄弟情深,到了第三代亦是“家和万事兴”。目前,香港信和集团二代掌门人黄志祥已逐步交棒给三个儿子黄永光、黄永龙、黄永耀及女儿黄敏华,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与新加坡的堂兄弟在事业上也是遥相呼应,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更有冲劲!

顺带提及,黄廷方家族当年成功收购杨协成有限公司,也是事业上一个重要转折点。1994年,黄廷方以23亿美元财富身家,被香港《资本家》杂志评为新加坡首富。然而在1994年5月,不堪家族内部分裂的时任新加坡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的杨至耀,无奈之下,向法庭申请解散杨协成公司。

缔造百年企业,传承至上。作为杨协成创始家族第三代的杨至耀,学成于爱尔兰,曾是新加坡政界里的一颗闪亮明星;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便“天纵英才”也无可奈何。杨协成作为一个百年家族企业,其成长的每段历程都可供后人观看,从中参悟兴替因果!    

500往事皆在目,昔人今何在?

500早年的杨协成工厂

新加坡上市公司、百年老字号“杨协成”,源于1900年在福建漳州一家小酱油厂,其创办人为祖籍福建晋江的杨景连,原名“杨景连”,号季连,生于1860年代。

杨景连4岁丧母,是姐姐把他拉扯大,家境清寒的他,仅读过4年私塾,到15岁的时候,他和父亲到漳州一家酱油园打工。勤劳肯干、加上忠厚老实,深受老板器重的杨景连在19岁时,被提拔为掌柜。1900年,有了一定积累、过了而立之年的杨景连,开始自主创业,他用40块大洋盘下一家黄姓人家开的酱园,并改名为“杨协成”。

“添丁发财”乃人生幸事,中年创业的杨景连也是多子多福,共有八个孩子,5子3女,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杨天恩、次子杨天赐、三子杨天求、四子杨天成、五子杨天华。酱油厂规模慢慢扩大后,除了杨天恩、杨天赐帮忙他料理酱油厂,其余子女均送到学校读书。1935年,年岁已大、加上身体欠佳的杨景连依照“长子当家”传统,交棒给年仅22岁的长子杨天恩。

顺带提及,长子杨天恩从位于福州仓山的教会学校“三一学校”(注:今天的福州九中之前身)毕业后,就回到漳州协助父亲料理酱油。1918年和1928年,杨景连曾两次购买土地,建造两个新的酱园。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时局不稳,原本期望子女能图得一官半职的杨景连,后来也改变了主意,将次子杨天赐、五子杨天华也召回,安排他们管理酱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天恩曾有心把生意迁至香港,但未能遂愿,第二年,他去了新加坡,买到一块地,开始将“杨协成”的生意迁到新加坡。老三杨天求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日本,老四杨天成毕业于南开大学,后来被分别安排负责营销、记账。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中秋节,杨协成在漳州的酱园被日军飞机轰炸,身在新加坡的杨天恩兄弟们气愤填膺,发誓要把杨协成办得更兴旺。

500

杨协成在新加坡的酱油厂

在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有一天早上,日本飞机向杨协成工厂投掷了一颗10公斤炸弹,幸运的是,杨天恩和家人、还有工人被没有被炸死。更奇迹的是,日本人以为工厂被轰炸后基本摧毁了,也就没有像其他工厂那样被征用为日军弹药库,可说是因祸得福,成了日军侵占新加坡后唯一幸存的酱油厂,并迅速占领了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市场。

1947年,杨协成酱油厂在战后又购买了一块10英亩土地,兴建现代化的工厂,这一年,老五杨天华从厦门大学毕业归来,还帮助杨协成发展了罐头食品业务。

1951年,原本留守漳州的老二杨天赐也来到了新加坡,杨家五兄弟聚在一起,整个上世纪50年代,也是杨协成迅猛发展的最好时期,先后发展了豆奶、菊花茶等饮品业务,还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怡宝、古晋等地设立分公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杨协成的业务不断扩大,1961年在大马吉隆坡开办了鸡精厂,还扩大工厂规模。1969年3月,杨协成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1974年,杨协成获得美国百事可乐授权,公司也不断迈入国际化。

500

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经理杨至耀

1985年,杨协成第二大掌门人杨天恩逝世,在此之前,杨天恩的第三个儿子杨至耀成了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承续祖业,出任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经理。早于1956年,杨天恩曾进行了一次分家,他将杨协成酱油厂分成七分,除了杨天恩五个兄弟,还包括第三代“至”字辈的杨至明、杨至杰等共七份,也为日后家族内部纷争埋下隐患。

生于1932年的杨至耀,15岁时被父亲送往爱尔兰都柏林的哥伦巴学院,父亲本想安排他学医,但由于语言问题,只好转读化学专业。毕业后,他没有返回杨协成,而是到雀巢公司做一名分析师,也接触到现代企业管理。1958年,在几个叔叔的说服下,回到新加坡的杨至耀在杨协成公司负责化学分析实验室,并参与经营。

在事业经营崭露头角的杨至耀,也受到新加坡工商界的重视,曾于1964年起获任新加坡厂商公会执行委员会副会长、会长,后担任新加坡电讯局,1969年获颁公共服务星章;顺带提及,杨协成股票上市,也是经他的建议而成的。

遗憾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杨氏家族一些成员陷入了内斗和派系斗争,1994年,获得控股权的黄廷方家族入主了杨协成。1999年,随着董事总经理杨至仁(Yeo Hiap Seng)的退休,杨协成公司管理层再也没有创始家族杨家的家族成员了。

500杨协成首席执行官Samuel Koh一家在上海

多年以来,杨协成创始家族无法突破“富不过三代”魔咒,成了研究家族企业传承的经典案例之一。

表面上,杨氏家族内部产生分歧,是因为投资决策及管理理念的纷争,但实质上的股权结构及家族企业治理体系出了问题。1993年以后,杨协成在管理上虽施行集体决策,但由于持有股份的家族成员增多,作为第三代掌门人的杨至耀事实上无法推动他的企业长远战略,处处受到掣肘的他,无奈之下,曾于1994年5月向法院申请解散杨协成私人控股公司。

早于1991年,当公司旗下一些投资出现亏损,家族内部股东成员就有了矛盾,最后演变为家族内斗,彼此基于个人利益和诉求,最后导致了1994年4月“永泰收购杨协成”事件爆发。当时,作为第三代掌门人的杨至耀对于收购表示支持,但他仅得到杨氏家族3/7股东支持,而另外占股达53%的4/7股东是持反对态度的。

当杨至耀将上市公司杨协成的控股公司“杨协成私人控股”解散后,其堂兄弟杨至祥曾公开喊话:“把家族生意生意拆散,是家族价值观的崩溃!”但杨至耀虽然对此决定表示伤心,但认为杨家已经分裂,“今后不再有家族纷争,不再有内部的争吵”。

客观而言,杨受成创始家族三代人,可说是人才济济,不少是绝顶聪明的精英,为什么会由盛转衰呢?除了分产时对股权结构设置问题,如何从家族整体最大利益与家族成员展开互动与沟通,如何凝聚家族共识和发展传承策略等,寻求家族与企业的永续之道,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总结的方面。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