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为什么读起来枯燥无味?

这个问题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名著读起来要有趣味呢?

所谓“名著”,广义上说,在任何一个学科里,达到一定水平且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都可被叫做“名著”。你看那些物理学、数学的“名著”的时候,你从来不会说“这些著作为什么这么难懂”,你反而会觉得“是我的水平不够”。

甚至,都不用自然科学,即便是在人文学科里,你看到一本历史学、哲学方面的名著,觉得晦涩难懂,都不会用“枯燥无味”作为对这本书的批评。唯独在文学以及艺术领域,晦涩难懂仿佛成了“名著”的原罪。

如同哲学名著是站在哲学史的维度上,对历代具有较高价值的哲学著作的统称一样,文学名著也是站在文学发展的维度上,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的统称。这个价值的评定,是基于文学本身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影响,与是否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有些人在看到那些枯燥无味的名著时,会觉得这个东西就没有几个人看得懂,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知识的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从知识的创造者直接传播开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第二种,则是以某个关键人物为核心,向外影响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再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发展这些知识。

在文学、哲学等领域,第二种情况其实非常常见。很多学科内的知名人物,可能因为思想过于高深,或者不善于传播知识,其影响力往往只局限于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出了这个圈子就没人知道。但这个小圈子却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活动,扩大影响力,进而出现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物。然而,在学科维度内,评价一部作品是否好的标准,依然是其本身的水平,而非是否枯燥。

举个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楚辞、汉赋都以辞藻华丽但晦涩难懂著称,就算是中文专业的学生看的都头疼。然而,这些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能学会个一鳞半爪,就可能给人展现出一个“才华横溢”的形象,历朝历代从这些作品中学习写作并取得了成就的人不计其数。无论普通人是否看得懂、是否喜欢看楚辞汉赋,并不影响在文学史中给予这些作品较高的评价。

现实中当然存在很多趣味性强也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但他们只是恰好具有这个特征而已,不是说必然如此。

而且,“枯燥无味”也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标准。一个喜欢看科幻小说的,可能觉得推理小说没什么意思,而一个喜欢看言情小说的也可能对奇幻小说不屑一顾。你觉得枯燥无味的东西,说不定别人看的津津有味。

即便是看起来门槛更低的电影,也是同样的情况。出于个人的爱好,你喜欢看动作片、喜剧片、犯罪片等打发时间,都是无可指摘的个人爱好,甚至你完全可以因为单纯喜欢某个演员而给予他的作品更高的评价。但是,只要你准备你站在专业角度学习,那么镜头语言、场面调度、影视心理等等各种东西你都要去学习,这远比看一场电影枯燥的多得多。同时,无论你是否感兴趣,那些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大体上也都要看一遍。到那个时候你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是“好看”的,但这些“不好看”的电影却也是必须要看的。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当然可以只是为了消遣,但不要把消遣当成文学的唯一目的就好。而如果不把消遣当成文学以及艺术的唯一价值,那么有些文学名著为什么枯燥也就不难理解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