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学习续航力更足?所谓“第十名效应”?
【本文来自《雷望红:别让县域教育塌陷,要让底层家庭学生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节录百度一些文章
第十名效应
一九八九年,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社会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着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佔43%;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佔81.2%。
分析介紹編輯有人分析,導致“第十名效應”的原因有四:
一 是隻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識面狹窄,因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課本學習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績,很少看其他的書,而“第十名效應”的人,功課學得也不錯。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時間看了很多其他的書,知識面很豐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 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沒有個性。他為了追求好成績,花去了所有的時間,什麼活動都不參加,本來有的一些專特長也不敢去發揮了,不敢花時間了。而“第十名效應”的人,文藝活動也參加,體育活動也參加,社會活動也參加,能力很強,他到了工作崗位上就能發揮作用。
三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體不夠健康,他們很少參加體育運動,將來工作後,體弱多病,勝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平時就愛運動,參加各種活動多,身體好,頭腦也靈活,工作後能承擔繁重、複雜的任務。
四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嚴重,經不起挫折、失敗。一個人走上社會後,不可能每天都陽光燦爛,總要遇到暴風雨,如果沒有抗挫折能力就難以適應,更難以成功和成才。
這種現象説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於學習成績的是否顶尖。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