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走“贸易立国”之路吗?——与“九边pro〞博主商榷

不能同意九边先生的观点。九边先生大作《几个月过去了,脱去长衫的孔乙己们咋样了》立论是错误的,不客气的说,属典型的公知式的忽悠:14亿人的中国,啥时候也不可能靠洋大人赏饭过活和致富。

九边先生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观点是错误的。中等收入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不是你生产的东西有没有人买——那只是血汗工厂和打工仔层次的观点,只能混口饭吃而不能致富不能自主。

有关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要想升级成为发达经济体,关键是看它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就产业结构而言,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摆脱压榨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和打工仔模式和层次,整体上由拼低廉劳动力的低附加值生产升级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中高附加值生产,为国民提供大量中高收入就业机会。是的,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要把生产的产品卖出去,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卖产品可是大不一样。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与血汗工厂模式的区别是,前者更多地生产别国需要、非常想生产却没有资本没有技术和能力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后者则生产别人需要、也有技术有能力生产但不屑于生产的东西,两者都要卖东西,但实际上大不一样的,前者能支配市场甚至定义市场定义需求决定价格,后者则完全被市场支配,在买家面前几乎没有议价权。14亿人口大国,就应该是全世界先进知识、技术和产能的主要控制者和最大市场,达到能定义技术、定义市场、控制产能的境界,而不应像九边先生所说的,整天低三下四讨好列国求洋人买自己低端产品的低端血汗工厂,那样会永远被别人压制在底层。而且,14亿人的生产能力太大,你求人家、人家也不可能没完没了越买越多。中国要想挤身发达国家,首先就必须摆脱九边先生想让我们绑定的血汗工厂思维

九边先生关于中国“贸易立国〞的观点也是误导。贸易对中国很重要,但对中国这样14亿人大国来说,〝贸易立国”的口号是错误的,不可能持续的。中国既有的“大进大出”的经济模式实际上已经是14亿人全民生产然后卖到全世界,这种模式己经运用到极限了,走到头了。中国的制造业生产实际已经深刻冲击了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把人家美欧日韩的制造业打得稀里划拉,人家的“工业明珠〞已经没剩几颗并且剩下的那几颗已芨芨可危朝不保夕了。不管中国与西方关系如何、不管中国人如何想“拥抱〞人家,人家都不可能继续让你这么干,人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制造业都关掉,全靠进口中国产品过日子——咱换位思考,换中国人你愿意这么干吗?所以,我认为,不管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好也罢坏也罢,中国的工业化是如此成功又如此巨大,西方走上保护主义都是必然的,否则他们将来可能啥也不剩了——当然,他们搞保护主义,最后也仍然可能是啥也不剩。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今后能保住目前的贸易份额就不错了,不可能再指望无限扩张下去,否则别人还活不活了?中国当然要继续努力稳住西方市场,同时必须大力开拓发展中世界市场。今后中国规划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绝不能如九边先生般嫌贫爱富只盯着西方国家,要高度重视新世纪新形势下发展中世界蕴藏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商机。中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已经有能力与发展中世界形成垂直分工。从欧美强国的发展进程看,人家当年贸易扩张的重点也是放在落后的“新世界〞——请回忆一下当年列强们开拓和争夺殖民地的疯狂,而列强彼此之间都是搞重商主义保护主义互相防范互相封锁的,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贸易关系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中国要继续重视贸易,但不可能再走大进大出单循环的“贸易立国”之路,中国得接受贸易份额不可能再有大的突破的现实。中国今后必须走科技立国之路​,掌握高端科技和高中端大规模集约化生产能力,力争与其余世界形成垂直分工,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大力扩大本国需求,努力成为世界最大市场,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双循环”。掌握了技术、控制了产能,还拥有大市场,想不成为发达国家都难!

最后还要说一句,我完全赞成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友善的国际环境,努力与世界各国包括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搞好关系发展合作,中国也应该继续高度重视和努力拓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但不管怎么说,大国在世界上立足,首先要把最根本的事情——比如,今后是靠自己干还是靠别人赏饭吃——搞清楚。根本的问题上绝不能犯糊涂。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热门评论 3

  • 山顶洞人BH 思想没有专利,大家自由分享
    怎么看起来,感觉象是,未来美欧日韩一个圈,中国自己一个圈(可能还加上美圈赶出来的俄伊等),两个圈子之间相互的贸易壁垒。有点1920年代末期英、法各自建立的那个圈子。还是美国佬说的精准管控,就是小院高墙。
    以后,很可能的情况就是,两个院子院内自由贸易,两个院子之间贸易限制,中国也别想着能卖多少东西过去了,他们也别指望能卖多少过来。
    但是啊,世界人口将近80亿,除了这两个院子之外还有60多亿。中、美两个院子相互封闭,但对这60多亿得广阔天地却没有办法封闭。如果封闭就真得是封闭自己了。
    以后两个院子之间的竞争输赢,就看在那60多亿的市场上双方比拼得结果了。
    其实这些年中国外贸得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对发达国家得比例逐渐下降而对其他地区得比例逐渐上升。中国未来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在美欧日韩那个院子,而在院子之外的亚非拉了。
    一带一路,实际上的效果就是把网络铺到亚非拉,对美欧日韩院子外的天地进行从原料到生产到消费的垂直整合,
    习主席在南非金砖会议上说了,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这一方面是提升亚非拉在全球现代化格局中的地位,从最底层的简单资源提供者升级到中、低端制造业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把他们整合到中国自己的全球化产业链条里来,当然这个链条的亚非拉部分也是对美国那个院子开放的。
    最终的决胜战场,不在中国或美国的那个院子里,不是中国占领了美国的多少市场或者美国占领了中国的多少市场,而是在亚非拉的广阔天地里,看谁能在这里买走最多的产品并卖掉最多的产品。
    美欧日韩在和中国直接对决的战场已经节节败退,目前也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反攻倒算的多大机会。
    在亚非拉的战场上,他们历史的优势很大,和他们历史的罪孽一样大。他们的方式是掠夺而不是合作,他们的目的是压榨而不是共赢。随着亚非拉各国的觉醒(他们已经觉醒了),反霸权反殖民的斗争本质上就是反掠夺反压榨,政治斗争的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斗争,在中、美两条道路之间,他们会怎么选择?
    唯一担心的是,当经济手段无法取胜、政治手段也无法扭转的时候,美欧日韩会不会铤而走险采取军事的手段?就像当年日本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去偷袭珍珠港。
  • 贸易立国是条不归路。
    教训一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明清时期中国就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而且产品技术都极其先进——到了卖完东西出去后,不知道能进口啥的程度,最后只能换白银回去,而海量的白银进入国内,结果就是导致国内的大通胀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清是皇家特许制度还能控制一下白银的流通量,明的金融体系就是摆烂状态了,最终就是引发政局动荡,危机频发直到灭亡。
    教训二就来自美国了,巨大的生产量逼得国家不得不组织军队到世界各地去强行扣开别人的市场,武装卖货,插手他国政治等,不仅使自己疲于奔命,也遭受别人的怨恨。
  • Vigor 道远自迩
    特别支持作者关于科技立国的观点。昨天看到九边的文章的时候就很想反驳他一通,九边的文章基本偏离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角度。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深深影响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生存空间,他们肯定要打压和限制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保,所以幻想通过绥靖来换取西方的“放过”显然不现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是借个楼,我也还是想提教育改革的事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立国,教育是阶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进入到“无人区”,产业转型升级对科创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育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
    提3点建议:
    1.缩短12年中小学教育时长为5+5的10年义务教育。取消中考分流,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复读。增加大学预科教育,对准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考试合格后综合考虑学生高考成绩,大学预科成绩和个人意愿,升入高等教育学校就读。

    2.特别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每周应不少于半天的劳动技能课时长,将现有中职学校改造成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培训场所。

    3.继续改革现有高等教育体系,明确区分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延长高等教育期间实践教育时长,可参考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实现“学-用-学”的无缝衔接。

    4.国家成立青年成长基金,向18-29岁的年轻人发放教育补贴(含学校教育补贴和实习补贴),鼓励年轻人在教育上对自己进行重点投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2
最热 最早 最新

  • 华稼 黄鹤野叟
    全部是资本社会的逻辑。
  • 人太多,只能制造立国,科技强国
  • Leoxenzid
    “中国的制造业生产实际已经深刻冲击了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把人家美欧日韩的制造业打得稀里划拉,人家的“工业明珠〞已经没剩几颗并且剩下的那几颗已芨芨可危朝不保夕了。不管中国与西方关系如何、不管中国人如何想“拥抱〞人家,人家都不可能继续让你这么干,人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制造业都关掉,全靠进口中国产品过日子——咱换位思考,换你中国你愿意这么干吗?”
    深以为然,很久以来都有此看法。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们今天国际环境的恶化,与此关系极大。而我们还有人还得意地说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中央双循环战略,是很有远见之举。我认为这不但是为了自己能继续持久发展,而且也有出于“关照”地球村的其他成员,搞共同富裕的考虑。
    另外,靠低劳动力成本来横扫国际市场,是无法让我们冲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还是要靠技术、质量、设计,物美价宜。

    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与其他国家形成垂直分工
  • 全部楼层
    我的天空123 作者
    还应该取消中等职业教育。正常的未成年人都应该接受一样的义务小学中学教育。然后在高等教育阶段分流,根据高考成绩和本人意愿分流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学就分流太早了
    你恐怕不知道,成绩差的,主要是自己不想学!!
    人家不会感谢你强迫人家读大学
  • 大哥,当今全球世界产业工人不足8亿人口,这八亿人绝大多数在做血汗工厂。
  • “中国的制造业生产实际已经深刻冲击了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把人家美欧日韩的制造业打得稀里划拉,人家的“工业明珠〞已经没剩几颗并且剩下的那几颗已芨芨可危朝不保夕了。不管中国与西方关系如何、不管中国人如何想“拥抱〞人家,人家都不可能继续让你这么干,人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制造业都关掉,全靠进口中国产品过日子——咱换位思考,换你中国你愿意这么干吗?”
    深以为然,很久以来都有此看法。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们今天国际环境的恶化,与此关系极大。而我们还有人还得意地说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中央双循环战略,是很有远见之举。我认为这不但是为了自己能继续持久发展,而且也有出于“关照”地球村的其他成员,搞共同富裕的考虑。
    另外,靠低劳动力成本来横扫国际市场,是无法让我们冲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还是要靠技术、质量、设计,物美价宜。

  • Nova
           你第一段话简直莫名其妙。“14亿人的中国,啥时候也不可能靠洋大人赏饭过活和致富”,那你觉得,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靠啥致富的?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入WTO?你是打算否定历史吗?你要说未来不靠这些,那还说得过去,说啥时候都不可能靠,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第二段话更是胡说八道,生产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当然是最重要的问题。你觉得这是血汗工厂才考虑的问题?看来英伟达和微软费半天劲施压拜登要放开对中国的销售限制,这两公司一定是血汗工厂吧?别说发展中国家,就算发达国家,要是卖不出东西,哪个不是一蹦三尺高,硬的软的各种手段一起上。生产要考虑销售是很正常的商业逻辑,更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你把这个和血汗工厂联系起来,思维实在奇葩。要是东西卖不出去,企业破产,国家没钱投资科技,还谈个毛的产业升级。
           作者后面也完全是曲解原文,自己立了个靶子自己打。九边说贸易立国,意思就是中国这些年的繁荣,就是从大力发展贸易开始的,人家既没说要一直主要靠贸易,也没说科技不重要,你到底怎么得出“赏饭吃”这个观点的,莫名其妙。
           我劝你认真看看九边原文最后一段“......所以这时候最关键的,媒体应该做的不是劝年轻人脱下长衫......”看得懂吗?看不懂我教教你,九边的意思就是,媒体不要宣扬让年轻人继续去血汗工厂打工。看清楚了吧?他的观点和你不是一样吗?
    什么是莫名其妙?中国的发展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不是别人赏赐的。产业升级与血汗工厂的区别是,前者能生产别人需要、也想生产却没技术没能力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后者是生产别人需要、有技术有能力生产但不屑于生产的东西,两者都要卖东西,但却是大不一样的,前者能支配市场甚至创造和支配需求,后者被市场被需求支配。明白?
  • Vigor
    特别支持作者关于科技立国的观点。昨天看到九边的文章的时候就很想反驳他一通,九边的文章基本偏离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角度。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深深影响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生存空间,他们肯定要打压和限制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保,所以幻想通过绥靖来换取西方的“放过”显然不现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是借个楼,我也还是想提教育改革的事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立国,教育是阶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进入到“无人区”,产业转型升级对科创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育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
    提3点建议:
    1.缩短12年中小学教育时长为5+5的10年义务教育。取消中考分流,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复读。增加大学预科教育,对准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考试合格后综合考虑学生高考成绩,大学预科成绩和个人意愿,升入高等教育学校就读。

    2.特别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每周应不少于半天的劳动技能课时长,将现有中职学校改造成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培训场所。

    3.继续改革现有高等教育体系,明确区分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延长高等教育期间实践教育时长,可参考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实现“学-用-学”的无缝衔接。

    4.国家成立青年成长基金,向18-29岁的年轻人发放教育补贴(含学校教育补贴和实习补贴),鼓励年轻人在教育上对自己进行重点投资。
    还应该取消中等职业教育。正常的未成年人都应该接受一样的义务小学中学教育。然后在高等教育阶段分流,根据高考成绩和本人意愿分流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学就分流太早了
  • 山顶洞人BH 思想没有专利,大家自由分享
    木之炼金术师
    小国可以贸易立国,大国不行
    有远见的小国也不会单纯去依赖贸易立国的,比如新加坡。
    新加坡天生就适合贸易立国,马六甲地缘优势,东南亚华商圈优势,又是英联邦成员,再傍上美国大腿,但新加坡始终把发展科技和尖端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早期的大力发展纺织、石化到现在的半导体、生命科学、精密工程和电子等,这个贸易、金融条件最优越的国家,制造业竟然也达到了20%!比喊着要制造业立国的印度(不到15%)还高。
  • 很多收西方经济学思想影响的人总会鼓吹,要靠贸易啊,内循环不行啊什么的。我就有一个问题搞不懂,地球总是封闭的内循环吧?就算你殖民了火星也没有火星人跟你做买卖吧?那照他们理论就整个地球和人类的经济都没法搞呗?
  • 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有些国家不喜欢,就去孤立他们。
  • Vigor 道远自迩
    特别支持作者关于科技立国的观点。昨天看到九边的文章的时候就很想反驳他一通,九边的文章基本偏离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角度。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深深影响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生存空间,他们肯定要打压和限制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保,所以幻想通过绥靖来换取西方的“放过”显然不现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是借个楼,我也还是想提教育改革的事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立国,教育是阶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进入到“无人区”,产业转型升级对科创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育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
    提3点建议:
    1.缩短12年中小学教育时长为5+5的10年义务教育。取消中考分流,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复读。增加大学预科教育,对准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考试合格后综合考虑学生高考成绩,大学预科成绩和个人意愿,升入高等教育学校就读。

    2.特别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每周应不少于半天的劳动技能课时长,将现有中职学校改造成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培训场所。

    3.继续改革现有高等教育体系,明确区分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延长高等教育期间实践教育时长,可参考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实现“学-用-学”的无缝衔接。

    4.国家成立青年成长基金,向18-29岁的年轻人发放教育补贴(含学校教育补贴和实习补贴),鼓励年轻人在教育上对自己进行重点投资。
  •        你第一段话简直莫名其妙。“14亿人的中国,啥时候也不可能靠洋大人赏饭过活和致富”,那你觉得,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靠啥致富的?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入WTO?你是打算否定历史吗?你要说未来不靠这些,那还说得过去,说啥时候都不可能靠,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第二段话更是胡说八道,生产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当然是最重要的问题。你觉得这是血汗工厂才考虑的问题?看来英伟达和微软费半天劲施压拜登要放开对中国的销售限制,这两公司一定是血汗工厂吧?别说发展中国家,就算发达国家,要是卖不出东西,哪个不是一蹦三尺高,硬的软的各种手段一起上。生产要考虑销售是很正常的商业逻辑,更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你把这个和血汗工厂联系起来,思维实在奇葩。要是东西卖不出去,企业破产,国家没钱投资科技,还谈个毛的产业升级。
           作者后面也完全是曲解原文,自己立了个靶子自己打。九边说贸易立国,意思就是中国这些年的繁荣,就是从大力发展贸易开始的,人家既没说要一直主要靠贸易,也没说科技不重要,你到底怎么得出“赏饭吃”这个观点的,莫名其妙。
           我劝你认真看看九边原文最后一段“......所以这时候最关键的,媒体应该做的不是劝年轻人脱下长衫......”看得懂吗?看不懂我教教你,九边的意思就是,媒体不要宣扬让年轻人继续去血汗工厂打工。看清楚了吧?他的观点和你不是一样吗?
  • 贸易立国确实不是事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历年进出口或出口总额占本年GDP的占比,综合看,不管进出口还是出口占当年GDP总量比例,在近十几年里都是逐步下降的,内需占比越来越高,外需作用越来越小。
  • 小国可以贸易立国,大国不行
  • 山顶洞人BH
    怎么看起来,感觉象是,未来美欧日韩一个圈,中国自己一个圈(可能还加上美圈赶出来的俄伊等),两个圈子之间相互的贸易壁垒。有点1920年代末期英、法各自建立的那个圈子。还是美国佬说的精准管控,就是小院高墙。
    以后,很可能的情况就是,两个院子院内自由贸易,两个院子之间贸易限制,中国也别想着能卖多少东西过去了,他们也别指望能卖多少过来。
    但是啊,世界人口将近80亿,除了这两个院子之外还有60多亿。中、美两个院子相互封闭,但对这60多亿得广阔天地却没有办法封闭。如果封闭就真得是封闭自己了。
    以后两个院子之间的竞争输赢,就看在那60多亿的市场上双方比拼得结果了。
    其实这些年中国外贸得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对发达国家得比例逐渐下降而对其他地区得比例逐渐上升。中国未来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在美欧日韩那个院子,而在院子之外的亚非拉了。
    一带一路,实际上的效果就是把网络铺到亚非拉,对美欧日韩院子外的天地进行从原料到生产到消费的垂直整合,
    习主席在南非金砖会议上说了,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这一方面是提升亚非拉在全球现代化格局中的地位,从最底层的简单资源提供者升级到中、低端制造业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把他们整合到中国自己的全球化产业链条里来,当然这个链条的亚非拉部分也是对美国那个院子开放的。
    最终的决胜战场,不在中国或美国的那个院子里,不是中国占领了美国的多少市场或者美国占领了中国的多少市场,而是在亚非拉的广阔天地里,看谁能在这里买走最多的产品并卖掉最多的产品。
    美欧日韩在和中国直接对决的战场已经节节败退,目前也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反攻倒算的多大机会。
    在亚非拉的战场上,他们历史的优势很大,和他们历史的罪孽一样大。他们的方式是掠夺而不是合作,他们的目的是压榨而不是共赢。随着亚非拉各国的觉醒(他们已经觉醒了),反霸权反殖民的斗争本质上就是反掠夺反压榨,政治斗争的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斗争,在中、美两条道路之间,他们会怎么选择?
    唯一担心的是,当经济手段无法取胜、政治手段也无法扭转的时候,美欧日韩会不会铤而走险采取军事的手段?就像当年日本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去偷袭珍珠港。
    写的很好。发展中世界就是我们新天地
  • 抓权掌势,当家做主,还用担心全球的市场和资源不能为我所用?还要乞求别人开放和恩赐吗?
    欧美殖民帝国主义者的市场和资源,是通过坚船利炮抢掠而来的!张口民主,闭口自由的强盗!
  • 红霞映雪 无条件拥护政府!!!
    明渐
    没错,搞贸易是不稳定的,还是得想办法扩大内需,刺激内需
    不是贸易不稳定,而是必须有稳定贸易的能力。
    当年英国人满世界做生意,都是有兵舰来支持贸易的。
    没有武力支持的贸易,就是脆弱的。
  • 贸易立国是条不归路。
    教训一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明清时期中国就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而且产品技术都极其先进——到了卖完东西出去后,不知道能进口啥的程度,最后只能换白银回去,而海量的白银进入国内,结果就是导致国内的大通胀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清是皇家特许制度还能控制一下白银的流通量,明的金融体系就是摆烂状态了,最终就是引发政局动荡,危机频发直到灭亡。
    教训二就来自美国了,巨大的生产量逼得国家不得不组织军队到世界各地去强行扣开别人的市场,武装卖货,插手他国政治等,不仅使自己疲于奔命,也遭受别人的怨恨。
  • 山顶洞人BH 思想没有专利,大家自由分享
    怎么看起来,感觉象是,未来美欧日韩一个圈,中国自己一个圈(可能还加上美圈赶出来的俄伊等),两个圈子之间相互的贸易壁垒。有点1920年代末期英、法各自建立的那个圈子。还是美国佬说的精准管控,就是小院高墙。
    以后,很可能的情况就是,两个院子院内自由贸易,两个院子之间贸易限制,中国也别想着能卖多少东西过去了,他们也别指望能卖多少过来。
    但是啊,世界人口将近80亿,除了这两个院子之外还有60多亿。中、美两个院子相互封闭,但对这60多亿得广阔天地却没有办法封闭。如果封闭就真得是封闭自己了。
    以后两个院子之间的竞争输赢,就看在那60多亿的市场上双方比拼得结果了。
    其实这些年中国外贸得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对发达国家得比例逐渐下降而对其他地区得比例逐渐上升。中国未来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在美欧日韩那个院子,而在院子之外的亚非拉了。
    一带一路,实际上的效果就是把网络铺到亚非拉,对美欧日韩院子外的天地进行从原料到生产到消费的垂直整合,
    习主席在南非金砖会议上说了,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这一方面是提升亚非拉在全球现代化格局中的地位,从最底层的简单资源提供者升级到中、低端制造业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把他们整合到中国自己的全球化产业链条里来,当然这个链条的亚非拉部分也是对美国那个院子开放的。
    最终的决胜战场,不在中国或美国的那个院子里,不是中国占领了美国的多少市场或者美国占领了中国的多少市场,而是在亚非拉的广阔天地里,看谁能在这里买走最多的产品并卖掉最多的产品。
    美欧日韩在和中国直接对决的战场已经节节败退,目前也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反攻倒算的多大机会。
    在亚非拉的战场上,他们历史的优势很大,和他们历史的罪孽一样大。他们的方式是掠夺而不是合作,他们的目的是压榨而不是共赢。随着亚非拉各国的觉醒(他们已经觉醒了),反霸权反殖民的斗争本质上就是反掠夺反压榨,政治斗争的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斗争,在中、美两条道路之间,他们会怎么选择?
    唯一担心的是,当经济手段无法取胜、政治手段也无法扭转的时候,美欧日韩会不会铤而走险采取军事的手段?就像当年日本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去偷袭珍珠港。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