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谦虚了,直接说说我对现在经济形势下的策略
自疫情发展到后期,未来经济形势预判就告诉我们,中国经济有两个方向一定会出问题,一是制造业出口,二是房地产业。这两者都会了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断崖式下跌。从疫情结束到俄乌战争延续,证明了我们当初的预判是正确的。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确确实实的下跌了,政府用钱捉襟见肘了。这才有了各地纷纷对房地产行业的“放开”,从效果看,毫无疑问是强心针没有起效。两个方向都有其内在的不可逆的因素在内,首先世界各国都缺钱了,对外出口贸易想好那就基本没指望;其次,国内老百姓缺钱了,已建成的住宅面积短期内居民消化不了了,卖房子的市场萎缩了,卖地的市场当然不可能好。这两项出问题了,也就是国民经济30%层面的重大问题,靠喊几句口号是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的。
说说我想的措施:
1.以国有固定资产为锚,定向增发基础货币。措施我再重复一遍,首先成立一个唯一的能跟央妈零息借钱的国资管理公司。由这个公司零息跟央妈借钱去收购那些没有水分的大型固定资产,央妈等于以对这个公司的债权为锚增发了基础货币,而这个基础货币不是在市场上天女散花造成货币贬值,新增的基础货币买下固定资产,但是也会要求原固定资产所有人(地方政府或者大型国资企业)还清跟这个资产相关的抵押贷款。剩余部分才能自主使用。比如说,让这个公司买下贵州省几百公里的几条高速公路,花了1000亿,但是贵州省财政就有义务拿到这1000亿以后归还原来以建设这几百公里为名向银行借贷的几百亿贷款。剩下几百亿怎么用也最好跟中央金融工委说清楚。基础货币是高能货币,一块钱的基础货币增发能带来五块钱以上的GDP增长。假如很好的控制增发资金的用途,可以解套地方财政的地方债问题(太离谱的不行),可以新增建设项目拉动就业,可以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带动消费。这样的措施,远比一年来某些人天天嚷嚷要政府借债给老百姓发钱安全有效得多,长远的看也是良性的。至于大型固定资产能不能作为新增基础货币的锚的问题,我提一个历史:建国之初陈云同志主抓经济,就曾经以两白一黑(大米棉花煤炭)为锚增发过货币,连日用消耗品都可以,不会贬值的大型固定资产为什么不行?我国拥有450万亿的国有固定资产,基础货币总量不过50亿。假如我们控制好节奏,每年新增5万亿基础货币,那么至少能新增20万亿的GDP增长,有这个我们还在乎外国人买我们多少东西吗?你们爱买不买。中国的GDP10年翻一番,循环投资建设。另外,这个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应该以极低的价格返租给原资产所有人,比如说1000亿买了贵州几百公里高速公路,完全可以和贵州省的交通部门签订一个返租协议,每年租金1亿,但是整条路的维修维护改扩建都是贵州省交通部门的事儿,收费收入也归贵州省所得。五年一轮,重新评估这一段路的价值,多退少补。
2.托底国民收入标准,完善五险一金缴纳制度。首先扩展身份证功能,把身份证后加两位变成一个银行账户,比如说身份证号码加01就是这个人的劳动报酬一级账户,加02就是社保,加03就是医保。。。以后用人单位不用管薪酬和五险一金的关系,说好了多少钱,就往他身份证号加01这个账户里打钱,钱打进去系统自动会按1:0.5把钱拆分到可动用的消费账户和五险一金各账户。用人单位你也别再替员工想什么少交几个钱的措施,搞不好会罚死你的。然后,各地的最低工资一律以小时为计算单位,比如说实到手15/小时最低,那么就得按22.5/小时给这个人付钱。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算加班,双薪;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算加班,双薪;每月工作时间超过180小时算加班,双薪。这种策略下,没有一个老板会搞什么996,宁可多雇人更省钱。那么社会就业形势也会有所改善。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后,部分商品物价会上升,但是考虑到中国历来劳动力成本在商品中占比不高的现状,考虑到全民收入的增长,这条路利大于弊。
==========================
短期内强调这两项,能按我说的做,你好我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