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了才说要加钱,网约车的空返费到底该不该收?
随着网约车平台逐渐有序发展,关于订单支付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应通过线上订单直接支付,尽量避免线下支付。
但在网约车平台上,出现了一笔说不清楚的车费:空返费,即网约车司机以返程难以接到订单为由,要求乘客支付费用进行空车返回补偿。
网络上就有消费者吐槽:在某地图上聚合到了曹操出行的车,快到目的地时,司机让扫描他的二维码支付车费46元,原因是通过平台支付的话,他收不到钱。”
线下支付下车后,消费者又收到了平台“未支付订单”的提醒,显示未支付订单订单金额为77元。最后平台给出的解释是:司机线下收的46元算作“高速费”,由乘客和司机平分,也就是司机多收了23元,最后这23元抵扣了77元的部分车费,乘客还需要再补54元给平台。
空返费不是网约车司机们的“发明创造”,这笔费用最早出现在出租车上,是许多城市出租车行业的通行做法。其依据则来自国家发改委和物价局的有关规定,规定为出租车单程运营15公里以上,另行收取50%空驶费。
但这笔费用放到网约车平台上并不适用。网约车平台通过线上订单直接支付,理论上不存在议价的争议,额外再收取空返费是在平台正常收费算法之外增加的收费。
关于“空返费”是不是应该收取,司机和乘客各执一词。
对于司机而言,收取“空返费”存在一定的苦衷。比如在聚合平台上,客单价降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聚合平台对乘客的让利补贴,成本最终会落到司机端,平台给出优惠低价,不再是融资“烧钱”,而是转向压缩司机的利润。客单利润下降之后,为了达到过去同等收入,许多司机选择每天出车更长时间,用时间弥补价差。
一旦遇到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跨城这类订单,即使司机用最快的时间也难以弥补价差,汽车的油费、高速费、回程空车及时间成本,司机甚至会倒赔钱。
但对于乘客而言,明明实打实的领到了优惠券,说好的优惠一口价订单,到了上车的时候却变成了线上一个价格,线下还要再补钱,不论这笔费用是否合理合规,单就司机未经事前协商、征得乘客同意,就在服务过程中向乘客索取的行为来说,就会因缺乏公平博弈的前提而引来质疑。加之空返费该怎么收,如今尚缺乏客观的尺度参考。
额外空返费的出现,反映出部分网约车平台的运营机制还有更加科学、精准的空间。比如当初出租车司机单程运营15公里以上遇到的返程问题,今天的网约车司机依然会遇到。但迄今为止,大部分网约车平台与司机签订的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司机是否有权收取空返费,少有网约车平台将空返费纳入网约车平台的计费收费账单,有的平台有类似的标准,禁止司机额外收取空返费,而有的平台则没有,因而显得混乱,在整个网约车行业上,缺乏有关“空返费”、“高速费”类目的统一标准。
另外有关部分网约车平台低价做出来的优惠,成本也不应让司机和乘客承担。毕竟,如果线上平台的交易,却需要交易双方通过线下议价来确定交易数额,那么线上交易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从长远看,网约车的服务收费应实现“一费制”,即提供网约车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特殊补贴等,都由平台综合各种因素来生成费用账单,把收费交给规则、标准和算法,从而有效规避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