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的活化石,西南独一无二的文化岛屿

黔地,国之东南,滇地之北,民善,好远方之客,至此者,必以礼待之。

黔地多山水,晴不至三日,地平不过三里,山水之景四时不同,山青红花相伴,水澈鱼石共眠,以朴,雅相称。(知乎用户叶子)

贵州的美,应时应运而生,大峡谷的奇景、溶洞的神奇、梯田的壮美、湖泊的澄明、草原的劲爽......最原始的自然生态,驰名中外。

500

图片出自网络

还有最浓郁的民族风情,华丽苗绣和侗族大歌,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我们前来领略其魅力。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这片大地上,却有着如同孤岛似的大明遗风。

01

文化孤岛

在贵州中部的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一带,这里崇山峻岭林立,山脉纵横交错,有贵江、龙江等诸多水系缓缓流过。

仅有的一些地势相对平坦的盆地,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农耕的条件。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民房与碉楼非常相似,且形成了十分讲究的聚落村寨。

500

图片出自网络

按风水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标准看,这些村寨完全可称得上“好风水”背有靠山,前临坝子(群山环抱中较开阔的田畴),两侧水流蜿蜒曲折。

这些村寨多建于地势较高的平坝之上,寨前多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不修在山上;

前面都有清澈的河水,可村寨不靠近岸边。这样的选址特点,既依山又不居山,傍水又不临水。

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兄弟喜欢在山林里,两三家聚居的状态大相径庭。

500

图片出自网络

驻足其中,当地居民的服饰映入眼帘后,第一印象都会被认为是苗族。

但他们的服饰没有苗族兄弟姐妹们那么华丽,而且坚决不用红色和黄色,以青色和蓝色为主。

这里居民尤其是女性在婚前和婚后,发饰和服饰都会有所变化。

按照他们的说法,红色和黄色在古代是皇室专用,普通人不能随便使用。而且,这两种颜色太过于招摇。

将服饰与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恐怕也是他们中间的女性要在婚后、育后、成为婆婆后发饰服饰改变的原因。

500

图片出自网络

与他们交谈,会发现他们说话的语气和音调、用词迥异于西南官话。

他们的卷舌音较重,而且音调较高,发音快,喜欢用歇后语,如“皇上请客——吃孤(慈姑)”“皇宫里的厕所——没你的(粪)份”,带有江淮一带的韵味。

这里的女性从古至今都是大脚,虽然很大程度是为了方便劳作,但他们却说这是受明太祖的皇后马氏影响。

因为,他们祖上的籍贯和马氏接近,按他们的说法,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

02

风起大明

关于他们为何从江淮甚至更靠近北方的地区迁移到贵州,就不得不说明朝初年的“征南”和“填南”政策。

500

图片出自网络

明朝在北伐开始的时候,元朝在西南尚盘踞着雄厚的实力。明太祖对这些势力招降不成功,所以选择了用武力征服。

在傅友德的攻击下,明朝征服西南的军事行动异常顺利。

傅友德麾下的一些将领,机缘巧合下,就留在了西南,比如顾成。

顾成在傅友德率主力进攻云南的时候,被留在贵州驻守。

当地的蛮族认为明军在贵州的力量薄弱,趁机造反,但都被顾成讨平。

500

图片出自网络

顾成后来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继续着勇猛的表现,但还是最后被任命为贵州的军事长官,直到去世。

在屯堡比较大的村寨九溪村,顾氏是村中大姓,他们都自称是顾成公的后人,数次修缮顾公的坟地。

平定贵州后,明朝开始将卫所制度推广到这里,由于安顺处于云贵的咽喉之地,所以此处的屯军规模非常大。

明朝的律法制度规定了,这些屯军想要随便回到家乡是重罪,但如果想他们安定下来,不让他们携带家眷又很不人性。

500

图片出自网络

所以,屯军进驻这里的时候,大量的移民也随之到来,形成了如今的屯堡。

按照当地老者的说法,“屯”是征南而来的人,“堡”是填南而来的人。

不过,如今这种区分早已不明显,但却能给我们研究明朝卫所制度提供更真实的范本。

他们的饮食以江南甜酒和腌腊食品为主,甜酒反映了他们和故乡的联系,腌腊食品则是行军传统的体现。

当清朝建立后,为了镇抚西南,吸引了更多的汉民迁移。原本处于优势地位的屯堡人反而成了鄙视链的底端。

500

图片出自网络

无论是屯堡人心怀故国还是其他人群刻意孤立,屯堡文化保持了自身的特色。与外界交流不多。

以至于被误认为“凤头苗”,其实这个话原本是“非苗”的意思,而不是指苗族的一支。

03

尚武遗风

了解了这一层渊源,就会明白屯堡形态的讲究。

碉楼建在高处且互为犄角,是考虑到防御优势,且可以在战斗时互为奥援。

即便敌人进到碉楼,也会被复杂的布局迷惑。靠近水源,能够提供日常的生活所需。

如今,虽然屯堡的军事功能已经不再重要,但这里的人们,骨子里依旧存在着尚武的因子。

500

图片出自网络

每到春节前后,村寨会分成两拨人进行械斗,必须有人负伤,但是两方人又不会生气。

据说,这是当初屯军为了保持战斗力进行演习而流传下来的。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顺地戏,作为该地的地方剧种,保家卫国的题材多,而才子佳人的题材少。

每一地戏戏班专长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杨家将》、 《岳传》等。安顺地戏音乐粗犷,伴奏简单,大体适应在旷野演出。

演员面戴脸壳(面具),脸部蒙盖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但表演动作幅度则甚大。

500

图片出自网络

据说随着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屯堡人已习惯安逸的生活。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有识者”想出了跳神戏的办法,在跳神中演习武事。

这就是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原因。

作为这门非遗物种传人的顾炎之老人,就是明代顾成公的后人。

由于我们习惯了看舞台上的京剧昆曲表演,当老人应邀去北京演出的时候,还闹出了笑话。

因为邀请方所在地的保安以为老人是耍猴戏的,甚至要劝老人离开。

这里每个村寨在重大节庆日,还会上演“抬亭子”的活动。

500

图片出自网络

这个活动同样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抬汪公”,汪公是隋唐时期在安徽等地较有作为的一个官员。

抬亭子活动当天,几百米的距离要走上两三个小时。

到神台歇脚后,汪公还要在仪仗队的护拥下,穿小街过小巷施福于众村民,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返回汪公庙回归神位。

这里又能看出,屯堡居民祖上与江淮的渊源。

04

多神信仰

“汪公”崇拜现象还提醒我们,屯堡居民的信仰符合汉民族多神信仰的特点。

这里每个村寨都有寺庙,除了供奉菩萨等佛教神祗,一些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也在祭祀之列。

500

图片出自网络

一些过去家境殷实的居民,家中正堂都会摆放“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屯堡居民擅长歌唱的人非常多,既受到西南山歌的影响,又保留着江淮地区采茶戏的特点。

相传,省会贵阳的一个民族女歌王曾来挑战“屯堡歌王”,并声称,如果自己输了就下嫁给“屯堡歌王”。

500

图片出自网络

最后,女歌王败下阵来,但“屯堡歌王”拒绝了她下嫁,因为人家早有妻室。

屯堡保留的地戏、花灯、山歌、孝歌、佛歌、服饰、民间体育等内蕴着屯堡人的艺术才能和聪明才智,是屯堡人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比如,地戏表演有刁枪、抱月、避棍、踩叉、丹凤点头、双凤点头、冲枪、扫脚棍、鸡爪拳、抱拳、理三刀等一系列动作套路。

这些套路来源于武术、地戏演员的服饰、身形等给人以视觉之美,起跳坐卧、唱念吟颂等也给人以节奏之美。

同样,山歌强调 “文中取武 ”即要唱得文雅,但要给对手一定的进攻或反击,可以说这成了屯堡山歌最根本的美学原则,更要讲究 “字眼归音”,即要押韵,才有节奏之美。

这不自觉地触及到修辞学上的“调音”问题。

诸如此类,都是屯堡人多年来对美的追求的集中体现。(安顺文化:屯堡文化 | 和而不同的文化遗存)

屯堡文化的保留,使得我们能够畅想,在今天看起来比较原始的服饰、风俗竟然是几百年前唐伯虎、罗贯中他们最为流行的生活方式。

作为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屯堡文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保护和传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