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GDP超预期但财政大幅下滑?真实原因在这里
很多人都在质疑美国经济数据是否造假,这个质疑不是在本网有,整个中国各个领域都有不少。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1,美国用电量下降,但经济增长,所以造假了。
美国与中国不同,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工业生产。而工业的耗电量历来远高于民用,而且受周期影响很大,所以中国的发电量变化就是判断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而美国经济依靠消费,与经济增长并无明显相关性。事实上美国整体发电量从2008年7月开始就已经不增长了,但之后15年,GDP增长一倍。
上图中,红色线为美国的发电量,可以看到2008年7月之后,也就是红色圈基本上就不动了。
而蓝色线为美国的折旧后企业利润,从2006年9月高点(蓝色圈)的1.73万亿美元,到2022年9月高点(高位蓝色圈)的3.3万亿美元,刚好上涨一倍,与美国GDP涨幅吻合。美国的发电量与美国企业的利润并无相关性。
而绿色线则为标普500指数,该指数的2007年10月高点(绿色圈)的1548点上涨至2022年10月与企业利润高点对应的低点(绿色圈)的3612点,上涨1.33倍,与企业利润上涨一倍也基本吻合,并无明显泡沫。
那么美国是怎么做到不发电还涨GDP呢?苹果设计出iphone手机,交给富士康代工,让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欧菲光,台积电生产元器件。把生产端这些耗电大。利润低的工作让中国企业干了,他自己负责研发,设计,营销,渠道,这些环节耗电很少,利润高的环节。结果自然是用电量与GDP相关性越来越差。
2,美国税收下滑,GDP怎么能增长呢?
现在是增长动力衰竭的时代,无论中国美国要发展经济,都得依靠债务驱动。中国是生产型经济体,债务驱动就是借债加大产能,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比如地方政府负债搞基建。
而美国是消费型经济体,债务驱动的方式则是加大居民企业减税力度,让居民企业提振消费欲望。美国不是中国,中国的税主要是增值税,主要收在生产企业头上,消费税微乎其微。而美国的税收主体是消费税,老百姓的税率很高,减税对消费的刺激力度是非常大的。
2023年上半年,美国联邦政府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8%,其中,个人税收入同比下降13.4%。其中,个人所得税占美国联邦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约80%,个人税收下降带动了联邦政府税收收入下降近11个百分点,这就几乎解释了税收的全部降幅。
真实原因是:在通胀形势下,美国税收政策采取了重要调整措施。2023美国执行了最新的税收通胀调整政策,纳税标准扣除额提高了约7%。此外,美国国税局还宣布了个人所得税等级的变化、提高了税率等级的门槛,这对于工资增速低于通胀增速的人群来说可以少缴更多的税。
虽然美国国税局每年都会根据通胀对报税金额进行调整,但由于2022年美国通胀率创下了近40年来新高,这使得当年美国税收调整幅度尤其之大。换而言之,美国个人所得税下降,实际上是财政扩张政策延续的另一种形式,从疫情早期对家庭部门的直接发钱,到现在的差异化减税和改善收入分配。
好了,正是因为美国政府财政扩张让利于民,但该花的支出随着通胀的上升而上升。所以导致了美国今年国债数量大幅增加,加之美联储处在紧缩期不能下场购债,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天,这些本质上都是一件事。
3,美国国债的高利息会不会干崩美国政府?
不会,因为真到了那一天,美联储必定放水印钱,直接下场购买美国国债。
那么美联储放水会导致美元崩盘吗?当然不会,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在可见的未来这个地位不会动摇。
为什么不会动摇?因为没有替代品,欧元本质上是美元的附属品,不会替代美元。而人民币由于资本管制,缺乏成为世界货币的最基本条件。
那么人民币有没有可能放开管制?没有可能,这是中国的制度决定的,欧美是资本控制政府,中国是政府控制资本,这种政治经济格局下,中国的资本天然就具备强烈的外逃冲动,毕竟谁都不想成为沈一石。
而现在相比于2008年,相比于GDP增速,M2超发1.13倍。而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下滑30个百分点,目前国内是典型的人民币多,外汇少。如果放开外汇管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被挤兑,人民币会崩盘。
所以,在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美元霸权稳如泰山。历史上的帝国之所以死于财政枯竭,原因在于金本位条件下无法滥发货币。而目前的美帝国,即便滥发货币给财政堵窟窿,也有全世界为这个窟窿承担成本。
而中国就是最大的成本承担者,美国要和中国脱钩,而中国主动引导人民币贬值防止脱钩,他都印了那么多钱了,你还主动贬值把实物产品用来换美元,这不就是在鼓励美国滥发货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