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40)李傕安抚关东,王司徒初登场
【前言:我之所以整理出这样一篇文章来,是因为这段的历史真相在史书中被分解、抹杀,以至于后人评价李傕、郭汜,统统一句话概括:“李郭残暴统治三年,之后长安人口锐减。”——这样的评价是笼统的、极不公道的,根本没有看到李郭入主长安之后,对关东联军的和解姿态。】
凉州集团完成了之前替“董卓之死”翻案的愿望,李傕等人是不会傻到兑现当初对王允的承诺:因攻打长安,造成官民死伤万余人的惨案负责。长安朝廷已经成为凉州集团再次弄权的地方。
李傕对董卓家族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派樊稠前往郿县,将董卓的尸体残骸灰烬搜集来,放入棺木中将其风光大葬。不料,下葬后不久,天降暴雨,引发洪水将董卓坟茔冲毁,乃至将棺木冲走。
若说上天不让董卓入土为安是一件奇事,还有两件政治奇迹也可以说说。
首先是率军将董卓灭族的皇甫嵩,竟然在这场政治清洗中活了下来,反而官居车骑将军(或是王允时提拔)。不论如何,皇甫嵩在李郭掌权能身居要职,并一直活跃在朝廷高层,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其次,参与“吕布刺董案”的士孙瑞不与王允争功,也因此在这次政治清洗中安然度过。
范书《王允传》:(士孙)瑞以(王)允自专讨董卓之劳,故归功不侯,所以获免于难。
这也就是本节的重点:李傕、郭汜等将领为首的凉州集团掌控长安朝廷的初期(初平三年六月至初平四年末),对关西、关中、关东的政治决策、态度是值得探讨的。
七月,太尉马日磾任太傅,辅佐皇帝刘协。
八月,朝廷派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持节出使关东,安抚诸将。
车骑将军皇甫嵩任太尉,司徒赵谦因病免职,后来又出任尚书令,约在本年末,病逝。
九月,朝廷(李傕)才开始封赏一同攻打长安的凉州将领。
李傕任车骑将军,郭汜任后将军,樊稠任右将军,张济任镇东将军【陈志《董卓传》作“骠骑将军”,误。本文从范书《董卓传》。】。
李傕
由此可见,虽然后世以“李郭”并称,其实在掌权这方面,李傕还是有老大地位的,只不过是后来郭汜与李傕反目,以至于凉州集团分化为两拨人,所以史书以李傕、郭汜并称,也是为了突出兴平二年(195年)“李郭之乱”这件事而已。实际上从史料看,在这个时间段里主要还是李傕一个人说了算的。
李傕、郭汜、樊稠这三人都有实力干涉朝政的时间应该是从兴平元年(194年)五月开始。像张济这样级别稍低的“功臣”,就被派出屯兵于弘农郡,牵制盘踞在荆州南阳郡的袁术和屯兵于中牟县的朱儁。
我们再来看主导“第二次反董同盟”的朱儁,虽然陶谦表其为车骑将军,但是毕竟是虚的,李傕拿的车骑将军官印才是官方认可的。
就在董卓被刺,李傕等人率军西返长安之时,朱儁则率军再次进驻中牟县【朱儁对中牟县念念不忘,估计当时雒阳周边就这座县城保存完好吧。】。王允掌控朝廷之时,就曾派出使者张种前往关东各地宣告董卓死亡的消息,那时候也没有电话、电视,谁也没料到,不到两个月时间,长安朝廷就换成了李傕掌权。
当徐州刺史陶谦得知李傕这帮凉州人又重新掌权之后,于是倡导发起了讨伐李傕的联盟,他这回请了一大帮周围的盟友联名上书,表奏朱儁为“太师”,期望朱儁能领兵击败李傕,迎接回皇帝。
范书《朱儁传》:及董卓被诛,(李)傕、(郭)汜作乱,(朱)儁时犹在中牟。陶谦以儁名臣,数有战功,可委以大事,乃与诸豪杰共推儁为太师,因移檄牧伯,同讨李傕等,奉迎天子。
陶谦组织的这帮人有:前扬州刺史周干、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
这十人中,阴德、刘馗、汲廉本是陶谦治下太守,周干、服虔、郑玄则是到徐州避难的名士,(青州)孔融、(兖州)应劭、(豫州)袁忠、(豫州)徐璆是比邻徐州的太守,他们也是名士。
之前反董最积极的二袁,此时都在忙自己的事。袁绍在打黑山军和公孙瓒,袁术在打刘表和曹操。什么国仇家恨统统都可以丢一边去了。
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因为发生流星,太尉皇甫嵩被免为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周忠(周忠为扬州庐江郡舒县人,周瑜堂叔)接任太尉,录尚书事。
李傕采用周忠和尚书贾诩的建议,以朝廷的名义征朱儁为太仆。朱儁两相权衡(选陶谦还是李傕),最终选择了李傕。
为什么王宏、宋翼被征入朝廷后就被杀害,而朱儁则安然无恙?道理很简单,因为王、宋二人是王允的亲信,朝廷(李傕)督办“王允案”时,自然要对其亲信斩草除根,这是为了避免新的一轮报复。而对“从犯”,如皇甫嵩、士孙瑞这类人物,李傕是采取宽大的政策对待。正是有皇甫嵩、士孙瑞的榜样力量,朱儁知道自己去长安,没有生命之忧。
朱儁的选择泼了陶谦一头冷水,他一看,李傕是反不成了,怎么办?陶谦可是个见风使舵的好手,他立刻派人去长安朝廷进贡。李傕这边也不计前嫌,大大方方的赏赐并提拔陶谦。
初平四年(193年)二月,陶谦任徐州牧(之前是徐州刺史),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政、军、侯三权齐备!
最后说一个案例。参与“伍孚刺董案”的荀攸,本来选择弃官归家避祸,可是家乡(豫州颍川郡)已然被战火摧残,家族的人大都去冀州避难。这时,朝廷(李傕)的公府征辟令又送到荀攸手中,荀攸权衡再三,又选择了返回长安。
初平二年(191年)时,荀氏家族的人本来是投奔韩馥,等到了冀州之后,袁绍成了冀州的新主人,荀彧、荀谌成了袁绍的座上宾。荀攸不去冀州,可见他对袁绍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们又知道,荀彧在这个时间段选择了东郡太守曹操,然后随曹操入兖州,讨伐侵扰兖州的黄巾军。朝廷(李傕)可能考虑到荀彧在兖州(曹操)的因素,于是任命荀攸为任城相(任城国属兖州,原任城相郑遂被黄巾所杀),荀攸却不愿意投奔荀彧(曹操)。
荀攸为求自保,便申请担任辖地比较安定的蜀郡太守,朝廷准许。但是由于张鲁占据汉中,阻扰长安朝廷的缘故,荀攸只能选择从荆州入蜀,最终他干脆停驻在荆州不走了。
陈志《荀攸传》:(荀攸)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迁任城相,不行。(荀)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安抚关东
前文也提到,在本年(192年)四月,王允掌控朝政之后,也曾派使者张种前往关东安抚。到了凉州集团掌权后,八月,长安朝廷(李傕)又派出以太傅马日磾为首,太仆赵岐为副的使者团,前往关东安抚。
此行的目的在于:第一,消除王允在关东的影响力,第二,展示出凉州集团愿与关东和解的政治态度。
使者团的第一站是进驻雒阳,然后马日磾派赵岐到周围郡县宣传长安朝廷的政策,当地百姓十分欣喜。而后,马日磾和赵岐分道扬镳,赵岐北上,去找袁绍和公孙瓒,马日磾南下荆州,去找刘表和袁术。
荆州刺史刘表也许是近水楼台的缘故,加上也具备灵活的政治眼光,立刻派人去长安纳贡,向朝廷(李傕)表示效忠。
初平三年(192年)十月,刘表任荆州牧(原为荆州刺史),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并假节。李傕把刘表当成盟友看待。
此时,刘表与袁术已经反目,袁术占据南阳郡成了刘表的心病,次年(193年)春,刘表截断袁术的粮道,联合兖州刺史(袁绍置)曹操将其赶出南阳郡。
袁术引军进入陈留郡,要与曹操争夺兖州,结果被曹操数次击败,只好被迫南下扬州。三月,袁术占据了扬州九江郡一带。
此前,身在雒阳的马日磾应该没有去造访袁术,而是等袁术在九江郡安定之后,他才前往拜访袁术。当初出发时,李傕也是想与袁术结盟,马日磾带去的封赏是以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大家可以注意,李傕并没有给袁术以辖地官职(如扬州牧之类,倒是任命了刘繇为扬州刺史),可能更希望袁术能返回长安朝廷,但是袁术又岂是甘居人下的人物?
袁术当时占据扬州,欲与占据北方的袁绍一争高下。面对马日磾的造访,袁术阳奉阴违,骗来马日磾的符节用于给自己的下属封官,又将马日磾软禁,最终马日磾被羞辱气死了。
再看赵岐这边,他前往冀州造访袁绍,袁绍和曹操亲自出来百里之外迎接,表示愿意接受长安朝廷的调解。赵岐住在袁绍的军营里,写信给公孙瓒,公孙瓒也回信表示愿意和解。于是,袁绍和公孙瓒暂时停战。
袁绍还约定时间,到雒阳迎接皇帝。赵岐再去陈留郡拜访张邈,在这期间因为生病,留滞了一年多时间,袁绍也未派人前来联络。
范书《赵岐传》: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岐南到陈留,得笃疾,经涉二年,期者遂不至。
兴平元年(194年)四月,张邈迎吕布入兖州,赵岐则被朝廷征回长安。
至此,于初平三年(192年)八月由长安朝廷(李傕)派出去的两路安抚关东的使者团任务结束。
我们来统计一下长安朝廷(李傕)安抚关东的成绩单。
① 初平三年(192年)十月,刘表纳贡,封荆州牧。
② 初平四年(193年)二月,陶谦纳贡,封徐州牧。朝廷封赵昱为广陵郡太守,王朗为会稽郡太守。
③ 初平四年(193年)六月,东海王刘祗与琅琊王刘容纳贡,朝廷封刘祗之子刘琬为平原相,封汶阳侯;刘容之弟刘邈为九江郡太守。
④ 初平四年(193年),袁术受左将军,但心怀二意。朝廷后以刘繇为扬州刺史,华歆为豫章太守【前任豫章郡太守为朱皓,朱儁之子。】,与袁术对抗。
⑤ 约初平四年(193年),庐江郡太守陆康纳贡,封忠义将军。
⑥ 约兴平元年(194年),颍川郡太守(姓名不详)派上计掾刘翊纳贡,朝廷封刘翊为陈留郡太守,刘翊在返回的途中因救人而饿死。
⑦ 约兴平元年(194年)夏,朝廷派使者段训前往幽州增封大司马兼幽州牧刘虞封邑,并督六州,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但是公孙瓒已经于去年(193年)十月夺权成功,随后将刘虞杀害,并表段训接任幽州刺史。
⑧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朝廷拜袁绍为冀州牧、后将军【按《袁纪》作“后将军”,其他史料为“右将军”,误,因樊稠封右将军,袁绍不可能居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