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500

 

中国钢铁工业的起点

 

500

 

 

1950年,全球粗钢产量是1.89亿吨。

中国当年的粗钢产量仅有6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是全球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1950年粗钢产量是878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6.5%。除了美国,苏联、英国、德国三国的粗钢产量也超过1000万吨,日本、法国的钢产量只有几百万吨,其它国家则可以忽略不计。

彼时钢铁生产是完全掌控在发达国家手中的!

500

 

1950年,中国的钢铁工业刚从废墟上诞生。

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鞍钢是日本人创建的,但是大部分生产设备在日本投降后被苏联拆走了,剩余的老旧设备也残破不堪。国民党接收鞍钢后未能恢复鞍钢生产,只生产了几千吨钢。

钢铁工业需要的设备中国全部都不能制造,掌握现代钢铁工业技术的人才也屈指可数。

中国的钢铁工业还没有资格谈技术,连钢铁产能都少得可怜!

这就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起点!

 

 

1978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成就

 

 

500

 

备注:

西北欧: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

东欧:包括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近1000万吨的产量,但未包括在内。

西方外围: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南非。

 

 

1978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7.16亿吨。

中国的粗钢产量增加到3178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4%.

二战时期全球粗钢产量仅有1.5亿吨左右,而上世纪50-80年代是钢铁工业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全球的粗钢产量在三十年中增长至7亿吨左右的规模。

 

1978年,全球钢铁工业三巨头是苏联、美国、日本,三个国家的粗钢产量均超过1亿吨,遥遥领先其它国家。

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五国的钢铁产量紧随三巨头之后,钢铁产量在2000万吨~4000万吨之间。

 

全球钢铁产量最大的8个国家,分别是七国集团中的6个(不含加拿大)、前苏联和中国。全球所有国家里,仅有前苏联和中国的钢铁产量能够稍微与代表西方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相比,西方列强的说法是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支持的。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日本之后第二档次的钢铁生产大国。

在第二档次的钢铁大国中,中国的粗钢产量仅次于德国,全球排名第5。

中国的粗钢产量不仅领先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而且超过了东欧集团、西方外围国家,与西北欧国家集团、世界其它国家的产量总和相比也毫不逊色。

 

中国的粗钢产量超过了多个老牌西方工业国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生产规模也能够与西北欧集团、东欧集团和西方外围国家集团相当。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3000万吨钢产量是中国能够上牌桌的底气。

对比占全球总人口50%以上的其它所有发展中国家,钢铁产量微不足道,物质生产能力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这是落后的根本原因。

 

 

500

 

 

 

中国在前三十年的增量也是位居第5,但是这只是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的钢铁生产规模在1973年达到顶峰,此后开始逐步减少,而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潜力深不可测!

 

 

1978年中国的钢铁企业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中国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钢铁工业格局,包括“三大五中十八小”、上海钢铁工业和攀钢。

 

1、三大是指鞍钢、武钢和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

这三家大型钢铁企业都是苏联援助建设的,最初规划的生产规模都在300万吨/年以上。

2、五中是5个年产钢50万吨~100万吨的中型钢铁企业,即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和湘钢。

3、十八小是18个规模在年产30万吨左右的小厂。

十八个小型钢厂,包括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

 

5个中型钢铁企业和18家小型钢铁企业都是“二五期间”冶金部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的钢铁企业。

 

攀钢则是“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在西南地区建设的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1978年的钢产量接近100万吨。

 

500

 

 

1978年中国有6个钢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钢铁企业,分别是鞍钢、武钢、首钢、上钢一厂、上钢三厂和上钢五厂。

鞍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钢产量达到686万吨。鞍钢的产量很早就突破了苏联最初规划的规模,体现了中国自主发展的能力。

鞍钢的钢铁生产规模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完全可以排进全球最大的三十家钢铁企业。

 

 

攀钢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掌握了技术,形成了完整的钢铁工业发展体系

 

500

攀钢始建于1965年, 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是三线建设的代表项目之一。

攀钢完全依靠国内的技术力量设计、装备、建设而成,是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能力完全形成的标志。攀钢的成套设备不是苏联设备的简单复制品,有相当部分是国内装备制造业首次设计、制造,是中国掌握百万吨级钢铁生产成套技术的标志。

 

攀钢的设计全部都是国内的机构承担的:

1、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炼铁、炼钢、初轧、轨梁等主要项目以及全公司公用设施的设计;

2、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设计采矿、选矿、烧结系统以及石灰石、白云石、粘土矿等辅助原料基地;

3、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设计焦化、耐火材料和焦油、白云石系统;

4、建工部西南给排水设计院设计给、排水及净化系统;

5、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设计铁路编组站(103火车站)及厂内铁路、信号系统;

6、东北电力设计院和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两个总降压变电站和送至厂内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

7、上海机电产品设计院等单位设计120吨转炉等主要设备;

8、攀枝花市部电局设计管理电话系统。

 

 

攀钢的冶金主体生产设备全部是我国自己研究、设计制造的,主要包括:

1、炼铁:1000立方米高炉1座,1200立方米高炉2座,设计年产铁160~170万吨。

2、炼钢:120吨纯氧顶吹转炉3座,设计年产钢150万吨。

3、轧钢:1150毫米初轧机1套,设计年开坯能力150万吨;轨梁轧机1套,组成重轨、型钢,方圆钢三条生产线,设计年产钢材90~110万吨。

4、配套产品:130平方米烧结机4台,设计年产烧结矿400万吨;36孔大容积焦炉4座,设计年产焦炭144万吨;6000立方米/时制氧机4台,设计年产氧气1.25亿立方米。

 

攀钢的主要设备97%是国内自己设计制造的,仅有3%的进口设备也是利用国内库存。

攀钢的部分设备是国内首次设计制造的大型设备,例如130平方米烧结机、12000立方米/分抽烟机、36孔大容积焦炉、120吨的氧气顶吹转炉、350吨和500吨的液压脱锭吊车等,生产能力相比于国内原有的设备都有显著的提升。

500

 

1980年,攀钢的粗钢产量达到162.9万吨,首次超过一期工程的设计产能。

攀钢从1971年的0.5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162.9万吨并超过设计产能仅仅用了9年,这对于一个从无到有建设的全新项目来说是很快的,更不用说攀钢使用的新设备等问题。

通过攀钢的建设和达产,我们可以有底气的回答:“中国不仅学会了苏联教给的技术,而且我们在苏联技术的基础上还有发展。”

 

攀钢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有能力开发自己的自然资源,有能力根据自身工业的需求建设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中国已经形成了自主发展的能力。

 

 

 

中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全球钢铁工业生产技术在50年代至80年代进步显著,包括高炉大型化、氧气转炉炼钢技术取代平炉炼钢、连铸技术取代模铸、轧机连续化和自动化等。

以炼铁技术为例,世界最大高炉的日产量在1900年是500吨,1930年达到1000吨,50年代初达到日产2000吨,1980年的日产量为12000左右。

 

1978年,全球钢铁工业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代表是日本。

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高峰期正好与钢铁工业技术快速进步时期重叠,因此新建的钢厂都是采用新技术建设的,美国钢铁企业则由于技术进步而逐步落后。

 

 

高炉技术:

500

中国钢铁工业在70年代修建了4座2000m3级别的高炉,分别是鞍钢的7号高炉(2580 m3)和11号高炉(2025 m3),本钢的5号高炉,武钢的4号高炉(2516 m3)。

中国的最大高炉是鞍钢的7号高炉,由于设备装备水平不配套、原燃料质量满足不了大型高炉强化生产的需要,投产后25年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仅为1.518 t /m3 .d, 入炉焦比495kg/t, 高炉寿命短, 工人作业条件十分恶劣, 技术经济指标极差。

 

日本钢铁工业1970年建的水岛钢铁厂三号高炉内容积达3363m3,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

1976年建设的新日铁大分厂5000m3高炉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高炉,使用寿命长、利用系数、吨铁焦比等技术经济指标都领先其它高炉。

 

炼钢技术:

 

日本从1955年引进纯氧顶吹转炉开始, 到1979年转炉完全取代平炉。日本氧气转炉炼钢的产量在粗钢总产量中的占比在70年代就已经超过了80%,是全球所有钢铁强国中比例最高的。

1978年,中国氧气转炉炼钢产量在粗钢总产量中的占比仅占33.4%,显著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1976年新日本制铁公司大分厂建了340吨转炉, 是当时全球最大转炉。

1978年,中国的大型氧气顶吹转炉包括鞍钢的150吨转炉,攀钢的120吨转炉,武钢的50吨转炉,转炉技术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

 

 

500

 

连铸技术

 

500

 

由于设备和生产技术上的一些难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连铸技术在1965年以前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进入七十年代后连铸机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日本各大钢铁公司都积极建立连铸设备, 日本钢铁工业的连铸比是最领先。

 

1978年,中国的连铸比低于5%,而日本的连铸比已经接近50%。

此后几年日本的连铸比很快就达到90%以上,多数钢铁企业基本实现了全连铸。新日铁的大分厂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全连铸生产方式, 轧钢方面的连轧机以及钢铁工业应用电子计算机等, 均处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由于尚未掌握连铸技术,因此钢铁工业连铸比的提升很慢。

500

 

轧钢技术

 

中国的轧钢技术同样十分落后,中国的无缝钢管产量、热轧板、冷轧板等钢材产品的产量严重不足。

1978年,中国钢铁工业最先进的钢板轧机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热连轧机和冷连扎机分别是从日本和德国引进的。

鞍钢的半连续热轧机还是苏联的产品,本国设计仿制的半连续热轧机在本钢尚未投产。

 

 

中国的炼铁技术、炼钢技术、轧钢技术等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1977年冶金部代表团去日本考察受到的巨大震撼,这个震撼是与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差距带来的震撼。

 

 

前三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前三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的成就:

 

1、在生产规模上,中国的粗钢产量位居第5位,仅次于苏联、美国、日本和德国。

中国的钢产量从1950年的微不足道到1978年初步有了分量,与最领先的苏联、美国和日本的差距从遥不可及到望其项背,让人看到了追赶的可能和希望。

 

2、从钢产量增长来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粗钢产量增量仅次于苏联、日本、美国、德国位居第5,粗钢增量的绝对规模大。

西方发达国家的钢铁生产规模在1973年达到顶峰,而中国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3、中国的发展成就远远超过与中国条件相当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等国。

粗钢的绝对产量,粗钢的产量增量,钢铁工业的技术能力和自给水平等各方面,中国都超过了其它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发展说明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中国的差距和不足都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比中才有的,对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是秒杀。

 

4、中国建成了钢铁工业发展的完整体系,有能力设计、制造钢铁工业发展的全部设备。

1978年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仅仅只在于技术差距,体系上的差距被抹平了,这套体系包括:冶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冶金设备制造体系、各类冶金设计院和钢铁研究机构、钢铁企业。

这是新中国前三十年钢铁工业发展最大的成就——我们弥补了体系差距!

 

 

1978年冶金部与新日铁签订协议,引进日本的技术建设宝山钢铁厂。

中国的钢铁工业开始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最新的钢铁技术,这个学习过程持续了近二十年,宝钢二期成套设备制造更是集中了以国务院、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为代表的全国所有相关部门的力量。

1991年宝钢2号高炉投产,标志着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获得成功,中国初步掌握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中国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并在2000年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