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到底怎么回事?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可以一直追溯到2000多年前。
在2000多年前,犹太人主要居住在目前的巴勒斯坦这块地方。
但到了公元135年的时候,当时的罗马帝国跟犹太人打了一仗,把犹太人从这块地方给赶了出去。
其实,在此之前,巴勒斯坦这个地方不叫“巴勒斯坦”,而是叫“犹太行省”,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主要住着犹太人。由于犹太人不服从当时罗马帝国的统治,起义反抗,但最后又失败了,所以被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给集体驱逐了出去。
罗马帝国在把犹太人赶走后,顺便把地名也改了,从原先的“犹太行省”,改成了“巴勒斯坦”。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再往前推,历史更加复杂。
按照目前存续文字记载,犹太人最先跑到目前的巴勒斯坦这个地方,建了国家,后来国家分裂,开始衰落。在国家分裂衰落后,被巴比伦王国打败,很多犹太人成为巴比伦的囚徒。
再往后,又被波斯、希腊这些古国统治过,再接着被前边提到的罗马帝国收编,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
当然,这些历史事件比较久远,属于发生在两三千年前的事情,有些记载来自于圣经,是否完全属实,不太确定。
但总之,公元135年应该是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因为在当时,由于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失败,被集体驱逐,导致从此以后犹太人散落到了世界各地。
自从犹太人被驱逐出去后,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一直想要重新回到原始居住地。这个人潮返回过程,持续了数千年。到了19世纪的时候,回流潮开始加快。
但是,现实的难题是,这块地方经过一两千年的演变,已然不再是他们的。当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陆续续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后,跟已在本地生活许久的阿拉伯人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此提一句。
罗马帝国也不是一直强盛,到了中后期开始逐渐衰落。在罗马帝国衰落的时候,兴起了一个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在公元638年左右的时候,趁罗马帝国衰落之际,夺得了目前这块地方的控制权。在自此之后的1000多年间,阿拉伯人一直居住在目前这块巴勒斯坦地区。
所以,到底是鸠占鹊巢,还是雀占鸠巢,这个问题不太好评判。
如果你把时间线往前倒推两三千年,这个地方确实曾经属于犹太人居住。但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当下,而不是历史中。如果你拿两三千年前的历史缘由,来主张一块现已不属于你的领土居住权,估计当下的人会一脸懵逼。
而矛盾和冲突,就此到来。
犹太人在这个地方不断聚集,成功建国以色列,并且不断蚕食原先阿拉伯人居住的地盘。而当下的阿拉伯世界并不统一,分为很多国家,有的倒向这边,有的倒向那边,不团结,导致跟犹太人分散居住在一起的部分阿拉伯人,被不断挤压,生活过得相当不乐观。
这便是双方冲突的现状原因。
在此不得不提的另外一件事是,宗教。
宗教的力量,无比强大。由于中国人普遍不信教,很难完全充分理解宗教的力量。犹太人之所以在经历两三千年时间后,仍然能够拧成一股绳,并且心心念念初始的地方,我认为宗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是一个世俗国家,不会计较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前发生的事情。在中国人的眼里,历史就是历史,跟当下没太多现实联系(除了非常近的现代史),不会有人计较当年炎帝和黄帝的恩怨。
但是,宗教的力量会传递数千年。
比如,一部圣经,把所有的当下人,跟历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我这么讲,不是说宗教不好,只是想表达,宗教有其局限性。
我当年在加拿大读书时,认识一个混血香港人,人很友善,信奉基督教(或者可能是天主教,时间有些长我记不太清了)。他谈过一个女朋友,信奉犹太教。然后,两人因为宗教原因,没法在一起。
我当时听他讲了这个故事后,比较惊讶,反复问他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他跟我解释了半天。
总之,由于两个家庭信奉的是不同宗教,且这两个教派间似乎有些不一致的地方,所以两人不能在一起。
两个人感情挺好,也没啥矛盾,只是因为宗教原因不能在一起。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的炎帝和黄帝,也各自创立了宗教,建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教派,且这两个教派间有不同的信仰,我估计后来的中国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完全的统一和融合。
说回到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恩怨。
到了20世纪初,巴勒斯坦这块地方,主要由英国人控制,因为当时英国人是世界老大。在英国人控制期间,由于老大比较强势,巴以之间的冲突,没有那么剧烈。
但随后爆发一战和二战,英国的实力受到非常大的削弱。
尤其在二战后,英国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完全跌落了下来。
但另一方面,在二战期间,犹太人受到希特勒的成规模屠杀和迫害,导致他们抱团的理念变得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强烈理念的驱动下,犹太人对于建立自己的国家,变得执着而坚定。
犹太人自己称之为复国,因为按照历史记述,在两千多年前,他们有自己的国家。
在这种执着坚定理念的驱动下,犹太人和属地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越来越剧烈。
一方想在这个地方建国,而另一方觉得你是“外来人口”,允许你在这个地方居住,便已是法外开恩,现在居然想要建国,完全无法同意,于是双方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而到了这个时候,英国又不行了。原先这个地方,是英国罩着,但现在英国实力不济,罩不住了。所以到了1947年的时候,英国干脆拍屁股抽身,说这个地方我不管了,拜拜,然后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
联合国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搞了一个方案,大致是说,英国在1948年撤出巴勒斯坦地区,并且撤出其军队。然后,在这个地方成立两个国家,一个是犹太人国家,另一个是阿拉伯人国家。
当然,联合国本身不是什么威权机构,需要大家投票来表决。
投票的结果是,包括美国、苏联在内的很多东欧、西欧等国家,投了赞成票,而土耳其、希腊以及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投了反对票。
但由于赞成票数明显多于反对票数,该方案经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
所以,大家是否注意到,目前中方外交机构对巴以冲突的态度,主要是呼吁和平,并且重复一下该决议内容,其他基本没说什么。
犹太人按照这个决议,成功建立以色列这个国家,但巴勒斯坦人的建国历程,充满艰辛,直到现在都算不上完全成功。
在此插一句。
时任“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对该方案投了弃权票。
巴勒斯坦人的建国历程,之所以充满艰辛,除了本身实力较弱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在巴勒斯坦这个地方存在一个重要朝拜胜地,耶路撒冷。
大家要记住耶路撒冷这个名字。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朝拜圣地,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朝拜圣地。在耶路撒冷这个地方,有前述三大宗教的各种教堂、会殿、圣殿等,是前述三大宗教教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宗教既是宗教,也是政治。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谁控制了耶路撒冷,则相当于谁控制了这三大宗教,或者能对这三大宗教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各方都要争夺耶路撒冷这个地方。
本来,耶路撒冷是由联合国托管的,以避免各方纷争。但随着英国的退出,各方很快为此打成一片,联合国托管名存实亡。
大家想一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已然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三个宗教,结果这三大宗教的朝拜圣地居然汇集到了一个地方。
结果显而易见,耶路撒冷成了三大宗教“必争之地”。
巴勒斯坦建国时,曾经想把耶路撒冷作为其国家的首都,遭到以色列强烈反对。以色列现在不断蚕食巴勒斯坦这个地方的区域,个人认为其终极目标之一,可能也是想获得对耶路撒冷的控制权。
但其他阿拉伯国家肯定不会同意。
所以,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短期内不会有结局。
再加上,这个地方居然有石油,是全世界最大的产油区域。
你想嘛,一个地方既有历史纠葛,又有宗教纷争,还有现实利益,并且派系林立,这个地方不乱才怪。
虽然巴勒斯坦人不是以色列对手,但是巴勒斯坦背后有众多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不是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对手。虽然以色列不是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对手,但是以色列背后有美国,阿拉伯国家不是美国的对手。
这么绕来绕去,个人感觉在可见未来内,和平无望。
美国掺和中东事宜,固然有其现实利益考量,但是也有一套“地区均势”策略的考量。这是一套从英国延续下来的策略。
所谓“地区均势”,是指保持一个地方不同力量之间的相对平衡。各个不同力量之间,有些小打小闹甚至矛盾冲突,对于维持领导者的领导地位,不一定是坏事。
对于我们来讲,是否应该支持一方或者反对一方,有如下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1、这件事的水太深,凭我们现在的实力,没有能力处理。
如果我们真的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其他成本,来选择站队或者处理他们的事情,还不如把这部分成本,投入到处理台湾问题上。
2、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与其提前站队,不如选择当事后裁判者。
他们几方吵来吵去、打来打去,到了某个节点时,会拉拢别人,希望别人支持他们,并拿出一定的利益做交换。我们可以等着做那个被拉拢的对象,审时度势,再行判断。
3、基于上面的逻辑,如果非要表态,估计只能讲一些大家要和平,不要战争,要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决议等内容。这些内容,属于正确的废话,不惹事也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