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钢发展史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样本——地方小型钢铁企业
柳钢是建国后中国钢铁工业地方小型钢铁企业的代表
柳钢建设规划的背景
1956年是我国冶金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以前,我国是完全按照苏联模式来建设我国冶金工业的。而从1956年开始,冶金工业部党组开始解放思想,探索出一条根据中国国情发展冶金工业的道路。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其主要精神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十大关系中论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地方政府对发展冶金企业积极性很高,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
1957年全国的粗钢产量只有535万吨,且大部分的钢铁产量都来自东北地区特别是鞍钢。中国的钢铁产量不仅绝对水平低,而且区域分布极度不平衡。河南、福建、湖南等省份连一个小型钢铁企业都没有,真正是“手无寸铁”,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建设常常受到钢铁不足的影响,发展钢铁工业的愿望十分急切。
在经过多次讨论交流后,冶金部党组成员的思想得到充分解放,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1、建设钢铁厂不一定都是越大越好,而要根据中国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办钢铁工业的积极性,除了中央办一些大型钢铁厂外,要用很大力量帮助地方办一些中、小型钢铁厂。
2、大型钢铁厂的大型设备当时我国多数不能制造,要靠苏联供应,不可能多搞。而中、小型钢铁厂的设备,多数我国都能制造,办起来可以很快。
3、中国交通运输当时还不发达,中、小型钢铁企业就地生产,产品就地消化,可以减少运输压力。
冶金部党组根据本国的国情制订了一个科学的冶金工业发展规划,在1956年底出台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建设方案。这个方案被陈云同志称为“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好!符合中国国情。”毛主席也高兴地说:“你们有了十八罗汉,好嘛!”
1、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和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这三家大型钢铁企业都是苏联帮助设计的,规划的生产规模都在300万吨/年以上。
2、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年产钢50万吨~100万吨),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
3、十八小是新建18个规模在年产30万吨左右的小厂。十八个小型钢厂,包括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柳钢位列十八家小型钢铁企业之一,柳钢的发展拉开了帷幕。
1957年7月,全国地方冶金工作会议召开,批准了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成立,之前称广西省)兴建一座规模为年产钢10万吨的钢铁厂,作为当时“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布局中的十八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
艰难的建设过程
柳钢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
195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南宁召开会议。广西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向毛主席汇报广西工业发展规划方案,其中重点汇报了建设柳钢,以及柳钢选址方案与发展规划情况。毛主席亲自审定了柳钢的发展规划,并同意柳钢的址方案。
柳钢诞生于“大跃进”时期,初期建设进度飞快,但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反噬。
1959年7月柳钢建厂仅一周年,根据中央“缩短工业战线,集叶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柳钢被迫缓建,有4000多职工被调走。后来在广大职工的强烈要求下,冶金工业部和广西自治区同意了柳钢续建。在1959年,柳钢完成了2座高炉的大部分建设任务,60万吨洗煤场、2座新焦炉、耐材车间、厂区铁路等工程也接近完工。仅一年半时间,一座新钢城的雏形,已经出现在原来遍地茅草的柳北荒原上。
由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加上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等,1962年至1965年不得不进行了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于是柳钢从1961年起再度下马,不得不停产停建。
柳钢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就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
这也是当时所有中小型钢铁企业的共同情形
直到1966年1月6日,自治区冶金工业局决定恢复柳州钢铁厂,并全面复产续建。1966年7月16日,柳钢炼铁一号高炉复产出铁。同年10月11日,中轧车间、机修车间接连动工兴建。
然而,好景不长,与全国各地一样,柳钢也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冲击。全厂生产基本停顿。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局势有所好转,柳钢的生产才逐步恢复正常。
1966年至1978年这13年间,柳钢累计产铁102.6万吨、钢77.9万吨、钢材69.4万吨、焦炭102吨,工业总产值累计达1.7亿元。
改革开放前,柳钢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除了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之外,还受制于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在这13年中,柳钢的实际产量很少,刚刚突破100万吨,从经营来看一直都是处于亏损状态。
经历了近20年建设,柳钢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十分弱小。
1980年,柳钢终于结束了连续14年没有利润的历史。前14年柳钢共亏损1.83亿元,而从1980年起,改革7年就盈利1.9亿元。
从这以后,柳钢才走上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柳钢的发展
从1958年建厂到1979年底,国家对柳钢累计投资3.14亿元,建设了屯秋矿、一号高炉、炼钢车间、中板车间、大轧车间、中轧车间、小轧车间、薄板车间、无缝车间、二号高炉、白云石矿等一批工程,搭起了柳钢的规模框架。
但是柳钢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例如柳钢炼铁1号、2号高炉的容积均只有255立方米,是典型的小型高炉,设计日产生铁357吨,年产量11.5万吨。
柳钢炼钢采用的是小型转炉,包括8吨空气侧吹转炉、6吨纯氧顶吹转炉和15吨氧气顶吹转炉,设计能力为年产钢38.6万吨。这与先进企业200吨/300吨的氧气转炉相比差距明显。
柳钢的轧钢设备包括小型型材轧机、中板轧机、大型型材轧机等,都是国内设计制造的技术较为落后的小型设备。
2000年前,柳钢一直都不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钢铁企业,因此柳钢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全国的钢铁企业中并不先进,柳钢使用的多是小型的、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
但是从1980年起,柳钢开始盈利,逐步依靠自己积累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滚动发展,柳钢也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不断壮大。
“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柳钢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分别为0.61亿元、3.36亿元、9.01亿元和13.55亿元。到“九五”末期,建成了100万吨钢能力规模。
1997年,柳钢的生铁和粗钢产量分别为100.9万吨和85.4万吨,生铁产量首次超过100万吨;
1998年,柳钢的生铁和粗钢产量分别为112.3万吨和102.3万吨,生铁和粗钢产量均超过了100万吨,基本达到了“八五”技术改造计划的目标。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柳钢的钢铁产量终于突破100万吨的水平。
2000~2010年柳钢跨越式的发展
柳钢真正的大发展是2000年后,不仅生产水平一年上一个台阶,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也从落后变为先进,柳钢也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大型钢铁生产企业。
从2001年起,柳钢通过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深入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10年间累计投资250多亿元,“多、快、好、省”地建成一批大型化、信息化的现代化钢铁生产装备,从冶炼到轧钢进行了全面的技改升级换代。
2650立方米高炉、150吨转炉、360立方米烧结机、6米焦炉、高速线材及连轧棒材生产线、2032毫米热轧板带、1550毫米冷轧板带生产线、连轧中型生产线等一个个项目先后建成,是柳钢发展成为年产千万吨钢铁的先进钢铁企业。
2010年柳钢的钢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圆了几代柳钢人的千万吨“钢铁梦”。
年产钢量从1万吨到100万吨,柳钢用了40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柳钢用了12年,柳钢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
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
防城港钢铁基地的建设使得柳钢再度腾飞。
防城港钢铁基地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沿海千万吨级大型钢铁基地项目,技术水平先进,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竞争优势。防城港钢铁基地的建成投产使得柳钢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和湛江钢铁基地都在2012年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文,分别由武钢和宝钢负责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的建设规模为年产钢920万吨。
2012年5月28日,防城港基地(一期)开工建设。
2016年,武钢集团与宝钢集团联合重组,宝钢和武钢合并后中国宝武集团的产能扩张目标中并未包括防城港,而是将重点聚焦在原宝钢集团的湛江钢铁基地上。防城港钢铁基地的建设出现变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柳钢于2018年成功重组了广西钢铁集团(负责防城港钢铁基地建设的企业),实现了由广西自己主导推进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设的愿望,并开始全力推进防城港钢铁基地建设。
2019年1月28日,2030毫米冷轧线复产实现全线贯通,8月1日,210号、211号码头竣工投用;12月26日,1号高炉试点火,建设期仅用13个月,刷新全球同级别大高炉建设史。
2020年6月28日,柳钢集团迎来大喜日子,计划总投资450亿元的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一期(以下简称“防钢基地项目”)全线投产仪式举行,自2018年11月打下高炉第一根桩基,仅用19个月就实现了全线贯通投产,创造了令业界惊叹的“柳钢速度”。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既是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项目,也是广西推动冶金产业“二次创业”、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
项目一期按照国家发改委核准的920万吨钢规模建设,建设集码头、原料场、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动力、制氧、铁路专用线等系统的全流程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产品有冷轧板、热镀锌卷板、热轧宽带钢、高强螺纹钢、合金钢棒材、优质线材等,满足两广、海南、西南以及东南亚等市场,汽车、家电、建筑、机械、造船、能源等行业对中高档钢材产品的需求。
2019年,柳钢的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
柳钢发展的启示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必然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企业所在的国家是最大的外部条件。
纵观柳钢几十年的发展,政府的规划、中国钢铁工业的整体技术能力、钢铁工业商业模式的变化都对柳钢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柳钢的管理者及时把握住了发展机遇,把柳钢发展成为一家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也居功至伟。
柳钢是地方小型钢铁企业的代表,始于建国初期冶金工业部“三大五中十八小”规划。柳钢在“大跃进”时期开始建设,后期陆续停产复产,但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后,柳钢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但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能力仍然较低,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资金和技术。柳钢是地方冶金企业,而90年代之前宝钢才是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重点,柳钢能够从中央得到的支持有限。此外,中国钢铁工业技术仍处于追赶过程中,正在吸收、消化引进的西方先进技术过程中,尚无力批量、低成本制造大型冶金装备。因此柳钢的产量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是钢铁产量直到1998年才超过100万吨,仍然属于一家小型钢铁企业。
柳钢的真正大发展是2000年后,在10年时间内钢铁产量就从100万吨增长至1000万吨,一跃成为大型的钢铁企业。柳钢的发展既是企业努力经营的结果,但是外部条件的变化同样不可忽视,其中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变化就是中国钢铁工业技术的成熟。
改革开放后通过技术引进,特别是经过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初步有能力给国内的钢铁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1991年宝钢2号高炉点火标志着宝钢二期工程成套设备制造的基本成功,标志着国内的机构初步掌握了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技术装备,但是尚未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此后通过宝钢三期和三期后工程,鞍钢的九五规划等企业设备的制造,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有能力给国内的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这是柳钢2000年后钢铁生产大发展的技术基础。
2000年以后,柳钢新建的高炉容积越来越大,从最初的300立方米增长到1000立方米级别,再到2000/3000立方米级别。
除此之外,大型氧气转炉、连铸机、带钢热连轧机等先进设备也逐步得到应用。
柳钢的钢铁生产设备不断接近行业的先进技术水平。
防城港钢铁基地的建设,更是使得柳钢拥有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钢铁生产基地,柳钢的综合竞争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钢铁工业掌握了技术,使得国内的钢铁企业都能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
企业的技术水平由国家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决定,企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国家整体大环境。
为什么发展了40年柳钢的钢铁产量不过100万吨左右,而2000年后短短10年左右柳钢的粗钢产量就增加到了1000万吨以上?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这使得国内所有钢铁企业都能受益。
为什么后来柳钢的发展比重钢、攀钢好?
重钢、攀钢都是之前国家重点建设的钢铁企业,为什么在2000年后的发展速度不如柳钢?
这是因为柳钢的地理位置明显优于重钢、攀钢。
2000年前,重钢、攀钢等国家重点建设钢铁企业相对于柳钢拥有资金优势、装备优势,但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扩散,国内钢铁企业的技术基本都达到了同一水平——世界先进水平。
钢铁企业之间装备的技术差距显著缩小,企业竞争力差距的来源从技术转到了其它因素。
钢铁工业商业模式的变化更是加快了这种转移。
改革开放前甚至2000年前,国内钢铁工业的铁矿石原料主要依靠自产,2000年后国外进口铁矿石成为最大的原料来源。原料来源的改变对钢铁工业格局有决定性影响,铁矿石的运输成本和运输规模成为了决定性因素,沿海钢铁企业的成本优势凸显,就连武钢这样能够利用长江水运的钢铁企业在原料成本上都有劣势。柳钢地处沿海地区相比于身处内地的攀钢和重钢具有显著的原料成本运输优势,这是柳钢能够继续快速发展而攀钢重钢发展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
沿海钢铁生产基地模式是当今全球钢铁生产成本最低的模式,除了内地在矿山附近建设的钢铁企业,中国后来钢铁基地的发展都是在沿海地区,如鞍钢鲅鱼圈基地、宝钢宝山基地和湛江基地、河钢乐亭基地、首钢京唐曹妃甸基地等。
在21世纪柳钢发展得比攀钢、重钢等内地钢铁企业要好,最主要的区别是地理位置的差别。改革开放前我们发展重钢、攀钢也是当初的正确决策,在不能进口铁矿石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能够充分利用好本国的自然资源。重钢和攀钢的发展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利用好本国的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技术能力是无价之宝,在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改变之后对我们仍然拥有巨大的作用。
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会变化的,但是我们的技术能力是逐步积累、逐步发展、逐步成熟起来的,技术能力的价值和对产能的作用是不变的。
参考资料:
1、《三大五中十八小——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矿业报。
2、《柳钢五十年》
3、《柳钢志:1958~1986》
4、《奋进之路-柳钢发展历程》
5、《柳钢跨越式发展10年级炼铁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