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暂时就不可能完成真正的职业化,压根没有那个自我循环自我造血的土壤

【本文来自《绝杀!中国女篮战胜日本,卫冕亚运会金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tanhuan
  • 你以为残酷了就没有人躺平了?普及程度不够,选材面不够广,联赛体系缺乏基底,那么结果就是打上职业体系的人就算躺平也能混几年,挣够养老钱。所以,要想职业化,必须先普及化,然后做好商业化,才能养育职业化。

    中国足球篮球其实根本没有职业化的条件,职业化是因为体工体系不想养这么多人逼出来的短期行为,没有政府扶持根本活不下去,是被催生的职业化,但只有催生,没有配套的补充养分的政策,所以成了拔苗助长。

    不过中国经济远远好过30年前,真想养体工队也养得起,但没必要。现在其实篮球得益于姚明当年带动的热度,普及度好于足球,球场也更易得,大学联赛也搞得还行,完全可以走走职业化路线。但,这是个慢功夫,最怕的就是急功近利,成绩一下滑就换回原来的四不像体系,不理解原来的四不像成绩不错靠的是天才的闪光。

    职业化只要不需要政府投入,搞成啥样子都行,慢慢来,中国又不缺那几块牌子,对于普通人民来说,只要有地方打球就行。

说到点子上了。

无根之木,只在台面上做文章是没意义的。

普及项目才是关键。

民众参与度是保持竞争力的绝对基础。

这即包括送孩子去拼杀“职业体育赛道”的底气,也包含闲暇时间去真金白银支持本土梯次联赛的阔气。

说俗点就是老百姓有钱还有点闲,下一代的未来也不用那么卷。

很明显这些经济环境要求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而不是现状

所以中国暂时就不可能完成真正的职业化,压根没有那个自我循环自我造血的土壤。

等大家真“共同富裕”了(起码不能比如今的小日子差吧)。

足篮球自然就能搞好,而且是怎么搞都对,届时自有聪明人上来发挥主观能动性。

都在喷CBA联赛高薪低能,顶薪溢价。

单纯是因为球员市场价值吗?

作为一个GDP世界前二的国家的流行项目的顶端运动员,拿几百万美元的年薪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政治需求,流量与知名度,政策利益交换。

这些CBA球员确实给投资人带来了这么多收益啊——只不过他不是纯粹的商业联赛竞争逻辑罢了。

这种“市场价值”和“实力价值”严重倒错的局面。

恰恰是国富而民疲的鲜明体现。

中国篮球的群众基础一直都很好,我们差的其实只是孵化大量篮球人口的条件,而这个契机靠体育界的人是不可能解决的。

所以熬就行了。

先让隔壁日本去闯去进步,让欧洲去把美国拉下神坛。

反正最后都是拼经济。

我就不信,当高端产业护城河被我们击碎以后,欧美日玩商业体育还能这么从容。

到时候没准被我们底价吸收都难说。

先赢不算赢,而且反正暂时我们也不可能赢,平常心就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