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乐趣”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很无聊的概念
【本文来自《如何看待「纯电跑车只是傻快,驾驶乐趣还得看油车」的说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你说得对,然后呢?
消费品领域的争吵,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来自于一群闲的没事干的人,总是在拿自己对于产品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然后非要证明自己的需求才是对的,别人的需求都是错的。
“驾驶乐趣”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很无聊的概念——除去一少部分的确喜欢驾驶的人之外,现实中大多数人买车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上下班以及日常出行方便。而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他们还会给自己专门雇一个或者几个司机,自己只需要在车里坐着就行,把享受“驾驶乐趣”的权力交给司机就行了。
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我是恨不得坐车的时间越短越好,再好的车,那个狭小空间也让人觉得憋气。
这些年电车之所以能迅速流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使用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驾驶平稳安静等,因为这是普通人选购汽车时最主要的决策因素。至于说“驾驶乐趣”,只有对极少数人来说才是重要的。
其实类似的争论在早些年手动挡和自动挡之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去了。我上大学的时候,自动档汽车在市场上还比较少,但增速比较快。于是很多人就说,开车就得开手动档,自动挡的车没有驾驶乐趣。然而,这依然挡不住自动挡汽车的流行——甚至作为有着100多年汽车工业史的汽车大国美国,如今手动挡汽车的销量也都占不到新车销量的2%了。
从一个大众消费品的普及过程来看,绝大多数的大众消费品之所以能普及,并不是因为普通消费者对其有什么专业性的要求,而是因为这个消费品所形成的消费网络和社会格局,使得普通人不得不接入其中才能获得一个平均质量的生活。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机。今天很多人之所以要用智能手机,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研究手机,而是今天社会的很多东西都已经与智能手机绑定了——比如买火车票,十几年前,12306刚刚可以网上买票的时候,我爸妈坚决不学怎么在网上购票,因为那时候火车票代收点遍地都是,他们就算不在网上买票也可以在代售点买。但是,今天你在线下还能见到几个代售点?
所以,今天我爸妈无非两个选择:1、开车几十公里去市区火车站窗口买票;2、在12306App上买票。
最后,他们也只能选择在12306的App上买票。
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于手机的态度,也是能用、不卡就行。他们用手机是真的在“用”手机,除非现在的手机无法使用某些功能,否则他们是不会换手机的。
而一些数码爱好者争论不休的高刷、快充、钻排等等,在我爸妈的眼里毫无意义——这里的毫无意义说的是他们并不会把这些东西作为自己选购手机的标准,他们买手机只要在线下看一眼,觉得上手满意、价格合适也就行了。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线下活动的时候,跟@猿某人 老师聊了聊,说到消费家电和数码产品,我说这类内容我看得多、说的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产品里站队现象太严重了,一不小心就容易跟人撕起来。而这些领域的站队之所以严重,原因也正如前面所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拿自己的需求当成必要需求,而无视别人的需求,或者考虑不到自己的这些需求在别人那里是非必要的。
就拿今年的iPhone来说,60Hz、快充等等问题又一次被拿出来说。当然,放到几年前,在屏幕、内存等方面,华为也一样有这个待遇。对于刷新率这个东西来说,高刷当然会好一些——不然iPhone也不会在高端产品上用高刷,但问题在于是否所有的消费者都会将高刷作为购机的决策因素?
你觉得手机没高刷不行,那你就买有高刷的手机,我觉得高刷有没有无所谓,那我就根据其他需求来选择适合我的手机,本来特别简单的一件事,结果非得把自己的需求加到别人的产品上,说这个不行、那个垃圾,又有多少意义?
车本不过个工业社会的普通交通工具——美国人早已用他们的选择证明了这一点——对于注重“驾驶乐趣”的消费群体来说,当然可以以此为标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车,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盼望的可能都是有了钱之后找个司机给自己开车。
甚至都不用招司机——如果一个企业给员工配备班车,员工上下班可以免费乘坐,那我想大多数人也会立刻抛弃“驾驶乐趣”,选择乘班车上下班。
归根结底,任何一个大众消费品能够普及,都源于其具备的某些特质能被大众所接受。如果把别人当成傻子,而把自己看重的那一点需求当成必须有的东西,最后也只能被别人当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