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马塔看四代坦克的标准 (2015-05-13 14:16:45)

5月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70周年红场阅兵的头牌新锐装备非阿马塔新型坦克莫属,俄国人自诩这是世界第一款真正的四代坦克,国内专家大多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不过以笔者的分析,与历来的情形类似,这次俄国人仍然言过其实了。既然阿马塔号称较西方领先一代,那么首先厘清一下第四代坦克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或称标准就相当必要了。

关于主战坦克的代际标准,国际上并没有具体的参数指标(由于属于军事机密,各国不会公开装备核心参数),更多的是依据各国开发年代,并结合主要特征和推测参数来加以归类。但这种划分方式显然太过粗放,可能造成所谓的同代坦克之间性能存在巨大差异,坦克归代难免变成打嘴仗的游戏。因此,笔者尝试在代际划分时添加一些“硬性指标”进去,以便于客观比较。同时,在探讨四代坦克标准之前,也不得不先给三代坦克画个道道儿。

目前三代坦克问世已超30年,重大升级基本告一段落,这倒方便了我们的标准选定工作。笔者认为,三代坦克的基本特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火力及火控系统:

配备使用大长芯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大口径火炮,有效射程大于2000米,对均质装甲穿深大于600毫米(配备贫铀穿甲弹的美国M1A1/A2、莱茵金属L55大于800毫米);配备以二代热像仪和CO2激光测距仪为核心的综合火控系统(不必然要求猎—歼模式)。

2,装甲防护:

普遍装备新一代复合装甲,正面抗穿甲弹能力相当于600毫米及以上的均质装甲。

3,机动性:配备大马力柴油机或燃气轮机(单位功率20千瓦/吨以上)+自动变速箱,越野速度达到60公里/小时上下,具备持续作战能力。

4,战场导航/信息管理系统:这个是以美国M1系列的GPS和IVIS为发端,之后西方主要强国开始各自独立发展并推广。基本要求是本方的车际定位显示、车际通信以及敌我识别。

如果按以上几个标准来审视,M1A1+和豹2A4+显然独占鳌头,各个指标均居前茅;至于勒克莱尔、梅卡瓦4、挑战者2、10式、K2,虽然各有长短但也都基本达标。反观俄国的三代主战T80U,非常遗憾,几乎各个方面均不达标:2A46系列坦克炮外销版的穿深不超过350毫米(射程超过1000米还会降低),自用版提升不会超过50%(主要是弹药有区别),不具备夜战能力(主动红外,区区400米);前装甲200毫米,车体80毫米,虽然有夹心儿(复合装甲),但就实战被RPG扁来看……车轻难免皮薄(怎么像日本车呀)以及新型材料技术不足应是硬伤;虽然发动机功率不足1000马力,但好在车轻,自动变速箱嘛……;至于战场管理系统,太难为它了,有个电台就不错了!

不是笔者戴有色眼镜看待俄制坦克,战场表现在那摆着,而且俄军自己也早已抛弃了T80系列。前几年搞出个T90MS,西方三代坦克有的它也总算基本凑齐了,不过T90MS的出身大家要清楚,可以说是小妾扶正,T80固有的缺陷它也逃不掉,尤其是火力和装甲,仍不可能与西方坦克一争高下。

现在回过头来看阿马塔,与T80/90相比,显著的变化有以下几项:

一是用2A82火炮取代了可称爷爷辈儿的2A46。虽然公开信息很少,但从编号的改变可以认定其新一代火炮的身份,笔者认为这是俄国人历经几十年坎坷在工艺上追赶西方主战火炮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虽然未必能够比肩RH120L55,但达到600毫米穿深的及格线应该问题不大,俄国人的这点人品还是应该相信的。

二是终于用1200马力的12H360柴油机取代了堪称祖爷爷辈儿的V-2柴油机,并采用了液气扭杆混合的半主动悬挂。虽然仍未见有全自动变速箱,但机动性、舒适性的提升还是蛮大的,对行进间作战和持续性作战能力很有助益。三是采用了大车体+无人炮塔。俄国人彻底否定了T80/90的低矮车体,全新设计了不逊于豹2的庞大车体。在现代西方坦克的精确观瞄和打击能力面前,靠较小的被弹面积来提升生存能力效果实在有限,反而从根本上限制了加强装甲防护的潜力,因此俄国人的这次转变还是很明智的。至于无人炮塔,笔者认为,这并非什么超越性的高大上玩意儿,反而是俄国人的无奈和折衷之举:一个因素是12H360发动机的功率仍然不足,如果采用类似豹2的大型炮塔,全重肯定将超60吨,1200马力还是太小了;二是俄国人的材料和冶金技术可能仍不过关,如果采用不能足够厚实的有人炮塔难免重蹈前代覆辙。因此,俄国人单就阿玛塔采用无人炮塔就宣称其为世界首台四代坦克完全是个笑话,恰恰暴露了其军事工业实力的短板。

三是热象仪、车长周视仪、导航和敌我识别这些西方坦克标配功能总算做为完整系统出现在了俄式坦克身上,俄式坦克脑残和神经麻痹的老病根儿基本治愈。

综合以上几点,事实已经很清楚:俄国人嘴里的所谓四代阿马塔,其实不过是俄国军事工业几十年来追赶西方三代过程中推倒重来的产物,现在终于勉强可以跻身第二梯队了,但比之M1A2SEP和豹2A6仍有明显差距。

至于原来的T80,不过是432号(T64)项目的延续,尽管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该项目相比西方并不落后,但70、80年代西方在精密机械、电子工业方面的突飞猛进还是超出了俄国人的想象,并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种立足于60年代技术开发的坦克在进入80年代后便明显落伍,而与西方在基础工业实力上越来越大的落差以及90年代巨变后的军事工业瘫痪又导致关键技术迟迟无法掌握并应用,而更要命的是,俄格战争证明苏式中型坦克的总体发展思路根本就是错误!因此,彻底抛弃原有平台、另起炉灶也就不足为奇了(640工程)。

俄国三代坦克的前世和今生算是摆清楚了,不过既然阿马塔僭越了一个四代概念出来,笔者就不揣冒昧就四代坦克应该是个什么样来推导一下。

众所周知,陆战之王——坦克的天敌是前线空中打击平台(战术攻击机、武装直升机)。兵法云:善攻者翔于九天之上,前线空中打击平台超过10千米的观瞄距离及超过8千米的精确打击距离是坦克所鞭长莫及的。目前西方军事强国均不急于发展新一代主战坦克,甚至连相关的论证也不多见,关键就是和低空打击平台的对抗问题暂时无解(伴随坦克的地面自行防空系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坦克要想和低空打击平台一较高下,核心是具备两个能力:一是视界均势。在这种地平线际的对抗中,虽然空中平台具有机动能力和视野的先天优势,但毕竟高高在上,更易发现和识别,坦克如果能够实现一定的地面背景融合、即隐身能力,同时将现有5千米级别的观瞄距离提升到10千米,谁先发现谁还真说不准。二是射距均势。此项是制约地面机动平台发展的关键难点,因为只有直瞄高速武器能达到要求,比如电磁线圈炮、高能激光器,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仅超高密度储能技术一项就绝非二、三十年内所能解决。

坦克果能达到上述两项均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陆地霸王!但如果将其做为四代标准,可能我们这辈子谁也没机会识其庐山真面目了。笔者认为,其中的射距均势只能做为远景目标,希望在第五、第六代坦克上能够实现。近期目标不如在视界均势上做文章,一、二十年内还是有希望实现的,并以之做为四代关键标准。好了,下面笔者就把自己心目中的四代坦克粗略地勾画一下:

1,具备与低空打击平台的视界均势。采用革命性、综合性的光学和热能特征抑制措施,标准是将低空可从背景中的识别距离缩短到5千米级别(坦克自身打击范围),地面缩短到2千米级别,具备相对三代坦克的全面先发优势。

2,具备一定的反伏击能力。当前以及未来的常规战争将首先是制空权的争夺,丢掉制空权的一方基本也就输掉了战争。因此,除了战争初期可能出现的短暂大规模坦克对决外,地面部队更多的是执行占领、包围和战场清理职能(当然是掌握制空权的一方),坦克更多时候面临的是来自地面、尤其是两翼的伏击威胁。有鉴于此,四代坦克将普遍装备类似舰上近程拦截系统的智能防护系统,具备对来自两翼、上方的低速反坦克导弹、末敏迫击炮弹的近实时拦截能力。同时,将车体两侧的防破甲弹能力也提升至1500毫米均质装甲水平,以此来剥夺单兵的反坦克能力。

3,以实时高速加密数据链及信息处理/智能识别/辅助决策系统为核心,战场管理系统实现全局化、实时化、智能化,坦克做为主要地面打击平台将与其它地面平台以及空中、远程打击平台高度协同,真正实现全方位实时发现、多手段即时摧毁。

4,全电驱动。除了目前在部分三代坦克上采用的电动炮塔外,未来四代坦克还将采用电驱动方式,以大幅降低声噪、振动及热能信号。在可堪使用的高密电池出现之前,近期的可行方案是小型燃气轮机+电机模式。

以上就是笔者对四代坦克的一个初步构想,通俗的说法就是电动隐形坦克。其所采用的都是至少已经过论证可行的技术,一、二十年内完全可以进入列装。至于到底何时问世,就要看各国的战备需求了。

以上是笔者8年前的一篇旧博文,可作为晨大《坦克装甲车辆可以混动吗》一文的回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