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是个“熬”的局面,中国为应对贸易战,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战略成本
来源:微博@Finance鸟不飞
今天跟朋友讨论一下当前的经济,他是消费行业,他觉得不景气,我说,如今就是个“熬”的局面,贸易战的结果,中国为应对贸易战,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战略成本,从国家科研投入、股权投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科创板上市,还不算中国在国外应对的投入,比如抛美债借美元给若干国家。
极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量投入,有没有意义?有的,长期来看,给中国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带来活力,但战略不是战术,不能渴望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我经历了“第三次工业化”,高强度的投入本身影响消费能力的增长,更别说房地产还得用相当长的时间消化。过去,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比如苏联1930-1940年、中国的156项目、43方案,都严重影响生活水平,今天的中国要富裕的多,自然不必像过去那样用农业剩余去积累第三次工业化的本钱,但原本20-30年完成的事项,压缩到10年甚至更短,自然影响大,怨声载道也能理解,其实就是支付10年左右“赢”的成本,去换取后世若干年的好生活。
中国为什么改革开放后就崛起了,有人说因为市场经济、企业家精神,很简单对不?毛泽东时代对于社会改造的投入,对于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不算了?中国用农业剩余引进并维持的156个项目不算了?中国对于军工国防的投入不算了?天下没有奇迹,自有中国过去几代人支付了成本,不是轻飘飘一句市场经济能解释的,需要绝对的硬投入。今天的国际局势加大了中国的成本,包括军事支出,但应付的过程也是机遇,咱们会迎来一个新版本的工业体系,再择机走出去搏杀。
有人怀念过去的时代,还希望高水平的国际分工能让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不是中国单方面决定的,投降不可能,只有一路奋发往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