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报道李佳琦事件,英文动词暗藏讥讽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今天,CNN、路透社等外媒报道了“口红一哥”李佳琦怒怼网友事件。路透社的一处用词,很值得玩味,分享给各位:
... Li Jiaqi, dubbed the "Lipstick King" for his ability to get followers to sink billions of yuan into beauty products, ...
看到动词“sink”,文刀君忍不住笑了,因为这个动词用得挺花心思。在这个语境下,“sink”不是“下沉/下陷”之意,而是其隐喻用法,表达“spend/invest”之意。
从新闻写作视角看,“sink”比“spend”更形象、更具体。“sink... into”意思是“spend a lot of money(《牛津词典》)”,正如句中“billions of yuan”所示。
有意思的是,“sink”虽与“spend/invest”同义,但“词气(tone/connotation)”却与二者不同。“sink”用来表达“spend/invest”时常常暗含负面色彩,即“money is being wasted”,这是中性动词“spend/invest”所欠缺的“词气”。比如美国“国会山”网站(The Hill)这则标题:
《美国传统词典》给“sink”释义如下:To invest without any prospect of return.
路透社编辑此处选用动词“sink”,在这个语境下,或许微带讥讽。在近几年的经济形势下,是主播吸金有方?还是粉丝花钱盲目?小小“sink”引人遐想。
除了钱之外,“sink”还可以用在时间上,比如游戏玩家中的常见用语“sink hundreds of hours in a game”。这些其实都不带讥讽的意思,主要是强调“量大”的语气。日常用语的功能变化很快,理解时最好不要一切以词典为准。
另外一个表达类似意思的动词是“burn”,似乎语气更强烈。真要表达讥讽的意思则可以用“”throw away”,那才是“无回报乱花钱”,而不仅仅是“回报希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