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18亿到手,初心变了?
或许当数以亿计的金钱不断砸向他时,他也变了。
2019年11月,李佳琦罕见地翻车了。
在演示某品牌的不粘锅时,鸡蛋牢牢地粘在锅底。
李佳琦发现后疯狂补救,一边拿着铲子翻面,一边慌张地说着:“它不会粘的,不会糊的”,但于事无补。

后来在吐槽大会中,李佳琦依旧将这场直播事故的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
“不是锅的锅,是我的锅。”
这起事故过去没几天,他再次翻车。
在推销一款“阳澄状元蟹”时,李佳琦口口声声说是“阳澄湖大闸蟹”,“23年老品牌”。
事实是,产品品牌历史不到5年。
当粉丝买回去后,才发现和他在直播间叙述的严重不符,个头小肉也少。
事后,他发表声明称是因为“解读商家提供的信息时出现了偏差”,并表示:“引以为戒,提升自我,不辜负消费者信任。”
仅仅过去一年,李佳琦又起风波。
他的旗下店铺(李佳琦专属店)因涉嫌虚假宣传,被罚款一万。
产品接连翻车的同时,李佳琦的个人私德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直播间,他不只一次地当众开黄腔——
推荐产品时,不尊重女性——
直到2022年6月,李佳琦突然停播。
这一消失,就是三个多月。
回归之后,他又因为涉嫌虚假宣传被官方点名通报。
官方制作的报告中显示:直播带货消费维权的舆情数据中,涉及李佳琦的维权舆情排名第二。
再到如今被说PUA打工人,李佳琦早已不是当年的他了。
在他道歉的微博下,有一条评论很醒目:
“你得承认你变了。”
从月入三千的导购,到年入十几亿的顶级主播。
从住在八人一间的宿舍,搬到和大明星当邻居的豪宅。
看似是一种励志鸡汤,实则其中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努力就能造就的,就如GQ报道所说:
“和我们的消费习惯一样,都是一种被互联网算法筛选塑造的结果。”
在李佳琦成名之前,老板不只在捧他一个人,而让他决定专注李佳琦的原因是:
“一个主播要想从品牌那儿拿到最低价,就得有足够多的粉丝支撑他的议价权,而独家优惠又能聚拢更多粉丝,如此循环形成马太效应,强者愈强。”
环环相扣的成名路线,贯穿始终的全是粉丝。
而当他成名之后创下389场直播记录,也是担心粉丝会流失:
“我像坐上火箭,我说幸运到有点害怕这段时间。我很怕火箭哪天没有油了,就会掉下去了。”
如今,他似乎并不担心这艘火箭会掉下去了。
李佳琦的下场,正好印证了罗翔老师说过的那句话:
“迅速地成名成家,它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在于你能不能驾驭名利,你能不能约束你内心的幽暗。
人要知道名气属于你,又不属于你。你只是它的保管者。”
图源:B站
如今李佳琦的翻车,其实值得我们所有人警戒,面对金钱名利,我们是否能不迷失自我。
如今不知,他曾底气十足地说的那句话,现在还有没有底气说出口:
“只要我还做主播,我跟粉丝永远是朋友,我会告诉粉丝,相信我,去买什么什么产品。因为这些是我精心为你们选的。
我赚钱是赚钱,但我赚的是良心的钱。”
图源:GQ报道
部分参考资料:
1.人物《李佳琦:坐上火箭》
2.GQ报道《幸存者李佳琦:一个人变成算法,又想回到人》《对话李佳琦:等到40岁再去玩,也来得及吧》
监制:视觉志
编辑:逗逗龙&哈酥
微博:视觉志
- 上一页
在我刚刚刷手机的一会儿功夫,又掉了一两千个。
他不是一个思想类博主,而是纯粹卖货的。
在得罪了广大消费者群体后,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市场所抛弃。
我们也算是见证“奇迹”,见证一个超级大V迅速陨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