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留学生制度,更加合算的投资了
【本文由“观方评论”推荐,来自《沙特大臣:不用翻译,我是厦门大学毕业的……》评论区,标题为观方评论添加】
- 自思自立
这样的留学生是不用中国大学和政府补贴的。大胸弟!
也许不用补贴。但是求学阶段,是在中国培养成长的。
他们人生中青春时期的烙印,留在了中国。年轻时期,形成的认知比较顽固,可能会影响一辈子。
看看恨国党就明白。即使他们老了,中国强大了,他们依然执迷不悟。
我们要良好的环境,要想行事顺利事半功倍,首先需要世界的理解支持。
事实上我们自言自语的辩解,不如当地人振臂一呼。谁掌握了话语权优势,甚至可以指鹿为马。
就像西方不停质疑我们一样。污水一盆又一盆,自证清白对任何人都是难题。
没有比留学生制度,更加合算的投资了。这是争夺话语权,最好的途径。我们也需要全世界的培养带路党。看看西方,即使资本主义,也懂得这不是亏本生意。
有些人目光短浅,也不知道对社会有多么杰出的贡献,有什么了不起的资格资历,但是能护食。
即使利在千秋,也见不得分润外人。正经的社会栋楼,绝不会如此鼠目寸光。
后来的留学生培养模式,性质慢慢变了。所谓‘国家利益扩张,庶出中国意志’,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正的利益驱动是教育领域的部门利益。说赤裸一点,留学生培养基地培养项目,就是各种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大工程’。高校争先恐后,趋之若鹜,除了可以当负责人的业绩升官外,还可以给高校带来实质性的财富。
所以到了90年代后期,很多高校开始撕咬又留学生培养资格的几个极少数名校,认为这些名校占了大便宜,凭什么自己不能搞?慢慢的国家也放开了。放开了也就管控不住了。筛选资质,严格管理,也就谈不上了。
短期利益,成为了留学生招收计划的核心驱动力。
不扯外国渗透教育领域的阴谋论,留学生培养模式‘失控’,其实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卖文凭’的底层逻辑支配的高校生态。
只不过这次卖到外国人那里了。至于所谓一些‘补贴’外国留学生,我们可以看做一种利益的‘转移支付’。化公为私的一贯伎俩。
不用太过渲染留学生占了大便宜。可以看不起留学生的智商,但一定要相信我们同胞的智商。我国无论哪个领域,没有利益的事不会有人干,甚至拿的利益小了,都不会热衷干。各大高校这么热衷搞留学生‘扩招’,当然是我们的高校和教育领域的某些同胞赚的最多。
而且扩招留学生这个‘肥肉’应该还会强化。它是一种畸形的循环。也就是高校培养的无法融入社会经济产业链的人越多,越只能‘自我消化’,很多所谓博士硕士,都要留在高校教育圈子里谋生。那就需要更大基数的‘高等教育消费者’。
而中国新生儿。。。。。。。所以外国‘高等教育消费者’会逐步成为这个圈子里的‘肥肉’。
社会意识现在愤愤不平的是‘民族感情被伤害’,‘外国人在华享受特权’。但很看穿背后的利益机制就没那么多情绪化的东西了。
现在的‘留学生生意’,总体还是中国人赚大头。只是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的的中国人普惠受益。而是一小撮中国人受益。
学术性的说法:经济效率低下,导致分配不公。经济产业链无法吸纳更多高等教育出来的劳动力,导致这些劳动力只能扎入高教圈子内部‘自我消化’,因此推动‘卖文凭’事业的深化。
类似的例子:经济越不好,考编的人越多(政府国企迫不得已雇佣更多人)。考编的人越多,社会经济负担越大,反向拖累经济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