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歧视的是英语India,不是中文“印度”

有新闻说,印度打算“修改”国名,把“India”(印度)改为“Bharat”(婆罗多或巴拉特)。

一、中文自媒体的误区

中文自媒体在讨论时,存在两个误区:

1、改名。印度宪法中英语名“India”和印度固有词汇、梵文转写的“Bharat”是可以互换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指印度。所以如果改名的话主要指英语名的修改。

2、歧视。提及有歧视的是英语单词“India”,不是汉语“印度”。

事实上,中文“印度”一词出现远早于英语“India”。

中文印度一词源自梵语“Hindu”。《史记》中称“身毒”,后来中国史籍中还有“ 捐毒”、“申毒”、“天笃”、“ 身豆”、“晒度”、“贤豆”、“天竺”等称谓,均来自于梵语“Sindhu”。

唐朝著名和尚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中写道:“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所以是玄奘选定汉字“印度”来称呼“Hindu”,显然作为一个尊重印度的佛教徒,不会使用“歧视性名称”,虽然由于古代中原比较发达,喜欢给周边取一些歧视性名字,如匈奴、鲜卑等。但印度一词显然不是。

那时候英语还没有诞生。“Sindhu”由于音变,在中亚西亚演化为“Hindu”,辗转到近代英国之后,变成“India”一词,虽然中文依旧翻译为“印度”。“India”一开始也是单纯称呼而已,歧视性源自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

二、不同汉译

“Sindhu”在中国古代,先后翻译为“ 捐毒”、“申毒”、“天笃”、“ 身豆”、“晒度”、“贤豆”,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对于同源词Sindh,则翻译为“信德”,因为它属于巴基斯坦一个省份,如果翻译为印度省,容易引起混淆。

事实上,Pakistan(巴基斯坦)这个“人造单词”是包括“印度”的,Pakistan的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亚Afghania,k代表克什米尔Kashmir,i代表信德sindh,stan代表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其中信德(身毒)和印度Hindu是同一个词。

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是亚洲著名山脉,主体位于阿富汗境内,其实兴都(Hindu)就是印度,或许是为了避免混淆,特意翻译为“兴都”。兴都库什是古波斯语,意思是“杀死印度”,因为中亚人、西亚人要进攻印度(含今天巴基斯坦)必定要经过今天的阿富汗南部。

“Bharat”是梵文转写,中国古代翻译为“婆罗多”,现代汉语这几个字韵母都是o,但是中古汉语其韵母接近a,所以婆罗多音译很准确,又如罗汉(Arhat)按现代汉语译音是“阿拉汉”。“Bharat”按现代汉语翻译为“巴拉特”。

不过Hindu和Bharat最早所指范围并不相同,Hindu最早指印度河流域一带(今天大部分属于巴基斯坦)和今天印度西北部。而Bharat指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India可以说是现代印度这个依靠英国人“拼凑”起来的国家的最大公约数。而Bharat带有强烈的印度教色彩,其它宗教徒肯定不喜欢。这也是India这个词一直被沿用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代印度是“散装”起来的。

三、汉语会改译吗?

如果印度修改英语名称,汉语会改译吗?

那不一定。土耳其从“Turkey”改成“Türkiye”,中文也没有改名“土鸡耶”,缅甸从“Burma”,改为 “Myanmar”,中文也没有改名,仰光从“Rangoon”改为“Yangon”,中文也没有改名。Czech改为Czechia,捷克也没有改名。外文前者有歧视性,后者没有歧视性。

对同一个国家,各国有不同称呼也是正常的

例如德国。德国人自己、荷兰、北欧称呼是德意志兰(Deutschland);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对德国的称呼是阿勒马尼亚;英国人、意大利和旧希腊对德国的称呼是日耳曼尼亚(Germany及其变体);斯拉夫一些国家则称呼德国为njemets。

各国对中国称呼也是如此,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汉字圈则用自己的“音读”来称呼中国,印度称中华,西方国家用源自“秦”的China、Chine之类称呼中国,阿拉伯则用“Thin”(秦)称呼中国,斯拉夫国家则用“契丹”称呼中国。

所以中国不一定要改用“婆罗多”称呼印度。

四、有歧视性的中文译名才修改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导致中文里用大量褒义词来音译欧美各国,如美利坚、德意志、义大利(意大利)、英吉利、法兰西等,其实这些国家都侵略过中国。

对于有些歧视性的国名,中文译名自主做了修改,例如“莫三鼻给”改为“莫桑比克”。

还有一个著名例子,Indo-China Peninsula(中南半岛),因为被认为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所以西方人起了这个名字。期初把它音译为“印度支/那半岛”。日本侵华之后,支那一词演变成歧视性词汇(清朝被推翻之后,建立中华民国,日本不愿意称呼我国为中国、中华,而使用支/那一词),所以中国修改了这个名称,但使用意译“印度中国半岛”不利于中国人理解,所以定名为“中南半岛”,即位于中国大陆南部的半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