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体育生态的强弱,是国民经济生态的结果?
【本文来自《截流:中国男篮的问题,也许能在格斗行业找到答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讲的毫无意义。
MMA和最近在国内发展挺好的F1类似,看似跟中国老百姓没啥关系。
实则还是符合职业体育尤其是商业体育的发展规律——产业盘子变大了。
中国这些年,穷哥们是变苦了,愿意看mma和F1的“相对”富哥们呢。
所以什么梦想坚持都是放P,有钱赚有市场,就注定会有相关人才来“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肯定不断进步啊。
换到足篮球这种大型团体项目?
嘴上说的都热乎——老百姓有几个有闲暇自己天天踢球打球的,有几个能不顾孩子命运送去卷职业体育这种残酷竞争的?有几个有钱有闲去看一场CBA中下游球队的日常比赛的?
更何况球队周边,球队文化建设——哪个不要花钱?
CBA联赛说是市场化(也就近些年才开始公式化),更像几家国企联合办的内部体工队友谊赛,没这些国字号的企业出钱,联赛连维持都做不到,何谈什么商业化?
顶级联赛都做不到自给自足,下属的各种机构,各级篮球梯次,能有多少发展资金?
大家现实点,职业体育生态的强弱——是国民经济生态的结果。
跟你怎么去搞关系不大,美日搞校园,欧洲玩青训,大家都是顺应各自的国情,相同点是,人家的国民全是富哥们,或起码是穷洒脱。
南美,非洲,东欧穷国的足篮球战绩,经常被拿来反驳上述逻辑——但你仔细去思考就知道,这些地方无非就是借着前殖民史,或者地缘离的近,主动上赶着给富亲戚当下游原材料地才勉强起飞的。
我可不希望中国混到他们那种被迫卷体育的地步。
其实在篮球世界,欧洲目前也有点为NBA做小媳妇的感觉,顶级人才全被吸纳走了,产业盘子还是不够大。
只不过欧洲也在这个成为媳妇的过程里,培养出了足够强的篮球基础。
欧洲以前相对老美,球员被最多诟病的就是“高强度对抗下的技术稳定性”。
以前网上聊篮球种族差距,老白男不也是被嘲讽的对象?
咋现在东契奇都敢说出“在NBA得分比在欧洲容易”的话了,约基奇则直接成NBA新王了。
尊重客观规律。
人家也没干啥,就是稳定的提升投入,扩大篮球的选材面,提升篮球人口,让球员最涨球的青少年时期,都有高质量高对抗高频次的“实战比赛”打。
再结合人家的产业人口,把球员们以赛代练提炼出的短板,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不断查遗补缺。
正向循环就建立了。
选拔面广,天才苗子就多。青年时期师资够专业,就不容易养歪。成年了到职业队,对抗级别够强,竞争够足,球员就会主动为利益求成长,不容易摆烂。
但归根结底,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得花真金白银。
全靠补贴,那不就成了上头宏观指导,下头科学骗补了?
整个产业的成本,青少年时期的家长负担一点,职业化时期球迷承担大头,才是合理的市场化,前者是投资,后者是消费。
没钱,没钱玩什么商业体育啊?
当然,这次世界杯中国男篮是拉了大胯了,本来能考50分的水平,结果让固执的洋教条搞得兵败如山倒,全程连40分都没考到。
杜峰说的很对——“我们没发挥出真实水平”,看得懂球的也绝对能感受到我们跟菲律宾,跟隔壁日本没有那种跨档次的差距。
我想大多数球迷破防,是因为思维还停留在“天降猛男”大姚时代,觉得咱国家篮球是75分水平,结果一看实战40分不到,脸上挂不住了。
甭管个别人努不努力,是不是德不配位——你翻遍国内,也找不到替他的了啊。
老老实实认清现实,缩头等个几十年,看看未来国民经济大势能不能好转,足篮球才可能有转机。
只要你深刻认识到无姚时代的男篮就是50分水平——那你肯定跟我一样对这次拉胯的成绩内心毫无波动。
难道多罚进2个球,某个空蓝能上进就能赢了啊?
这不是细节上这点提升能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