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与碳普惠体系互通的加速进程

在了解碳市场和碳普惠互通的加速进程中,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碳交易及碳普惠的基本情况.

500

何为碳市场: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是指以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或温室气体减排信用为标的物所进行的交易的市场。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这样既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又能鼓励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效等手段实现减排。碳市场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是怎样运行的?

首先,政府确定整体减排目标,采取配额制度,先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这些碳排放权。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会率先进行减排,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并获取额外收益。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降低碳排放达标成本。

如今,碳市场扩容,面对的需求也越发扩大。碳市场行业扩容增量呼声高企,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共七大高排放行业亟待纳入。今年6月,钢铁、石化、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推进扩容。如果碳市场进一步扩容,将对交易规模和活跃度产生积极影响,也将刺激交易标的的需求。

在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和碳配额逐步缩减的背景下,丰富碳市场交易标的种类成为满足企业履约和碳交易需求的必然选择。推动CCER重启和碳普惠减排量参与碳市场交易也就成为当前建设多层次碳市场的主要方向。且相比CCER市场,碳普惠可以连接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以及普及民众,拥有丰富的碳排放开发场景。

由此,我们先来了解下碳普惠的基本情况:碳普惠制是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主要通过行业、企业层面落地减排政策及目标,但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碳排放水平呈快速增长态势,城市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领域已然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因此。通过建立碳普惠制,鼓励个人和小微企业的低碳行为,将有利于促进低碳行为的全民参与性,从而促进绿色消费,进而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升级,提高整个社会低碳发展的水平,最终推动低碳经济、生态文明。

截至目前,多地也在积极推动碳普惠项目,如上海在《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草案)》中明确了碳普惠平台建设、参与规则、方法学管理、减排量或积分消纳等机制问题,提出企业、团队、个人均可以参与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为碳普惠减排量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了可靠的措施保障和政策指引。

碳交易与碳普惠之间的互通会有什么影响呢?

打通碳普惠与碳市场交易机制,为低碳生活提供市场化激励

消费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中指出,我国大约1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中,消费端占53%。碳普惠机制可以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选择绿色低碳行为,践行低碳生活,汇聚更广泛的碳减排力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各地涌现出较多的碳普惠平台,但在缺乏科学标准的碳普惠方法学情况下,各碳普惠平台在减排行为量化和减排量核算方面存在较大挑战,制约了其参与交易和消纳的能力。同时,碳普惠激励和消纳措施方面渠道相对单一,基本以发放政府消费券、积分兑换商品等形式为主,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碳普惠减排量消纳和激励机制,制约着碳普惠的普及应用。

其中,将碳普惠体系与碳市场衔接成为拓展减排量消纳渠道,实现价值转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碳普惠闭环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方面,碳普惠和碳市场互通可以丰富碳市场交易标的,为控排企业提供碳配额以外的碳排放量抵消工具,增强控排企业履约意愿、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另一方面,碳普惠和碳市场互通可以为公众低碳行为提供长期有效的市场化激励,帮助在居民层面建立碳账户并进行碳资产管理,助力汇聚全民绿色低碳力量。

然而,当前碳普惠平台与碳市场的互通仅限于区域碳市场层面,碳普惠减排量场景也集中在绿色出行领域,反映出碳普惠与碳市场互通仍处在初期阶段。未来,需要在碳普惠减排量方法学、碳普惠减排场景开发和碳普惠机制方面加快完善,助力碳普惠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