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演比电影还抓马,买椟还珠?
2023年暑期档真是相当热闹,目前总票房超180亿元,一连出现了《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四部破20亿电影。
能有这么出色的票房成绩,路演功劳不小。
各大剧组也是火力全力,把路演玩出了花。
大家都是怎么卷路演的?路演又为什么能变成电影宣传香饽饽?
“凡上映,必路演”?
暑期档的电影,路演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近几天,有《最后的真相》路演粉丝cos杨过,拉黄晓明和闫妮一起跳甜妹舞。
《我经过风暴》路演,陈思诚被CUE起来发言。
他自称已经是第二次看这部片子,但依然看哭了,还夸佟丽娅长得漂亮演技好。
从佟丽娅到下边坐着的各路明星,表情通通耐人寻味。
郭帆导演把这辈子最伤心的事都想了一遍,也没压下不断上扬的嘴角……
《孤注一掷》剧组直接组成了“反诈联盟”。
“受害者”和“诈骗犯”一起做反诈宣传,还有朝阳分局反诈中心民警现身路演,表示:王传君和孙阳不像演的,会和朝阳群众持续关注。
《封神》路演也是一直备受瞩目。
虽然电影已经上映一个月了,但剧组依然在全国各地“巡演”。
有“质子团”男色营销做福利,展示胸肌、秀兄弟情。
还有不老男神费翔教“商务殷语”,颜值担当娜然玩梗“哈基米”、模仿表情包。
之后的“姬发捆绑殷郊”“费翔公主抱妲己”,更让粉丝嗑到心满意足。
看过电影后,还有追不完的“路演”真人秀,真是前所未有的电影售后体验。
甚至有剧组开始了“特种兵路演”。
吴京《巨齿鲨》长沙路演,遇到堵车,直接下车扫了辆共享单车,一边问路一边蹬着去影城。
因为骑太快,工作人员追不上,吴京还被被赐号“京骑队长”。
还有大鹏导演,为了宣传《热烈》,先是35度的天穿青蛙服上街发海报,又到合肥场“零点蹦迪”,还去了义乌街头骑共享单车和小沈阳团队一起大喇叭摇旗扫街。
一通操作下来,让各地观众都感受到了他如火的热情。
总体来看,这些路演都让电影成功出圈,达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但也有些路演,由于“演”的成分实在太多了,让观众厌倦甚至反感。
比如爱情片邀请情侣现场求婚、亲子片邀请母子互诉衷肠、悬疑惊悚片一定会有观众吓得“爆米花满天飞”......还有不少煽情向影片的宣传已经“演”到了一定境界。
找明星做“哭托”已经是常规操作。
连普通观众也要按照剧本“卷演技”。
某些影片的过度营销,也令网友十分不解,甚至可以说是激起了众怒。
《我经过风暴》在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同时找来了秦牛正威和都美竹,让她们穿着差不多的衣服坐在同一排的位置先后发言。
秦牛正威当场痛斥主办方,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路演曾一度是很受欢迎的宣传方式。
直到后来各类综艺纷纷出现,影片的宣发方式有了很多新的选择,路演的热度有所下降。
如今,路演为何又变成了电影宣传的必备操作?
路演为何成了电影宣传香饽饽?
电影重新开始重视路演,跟现在的短视频营销策略是分不开的。
短视频影响力日益扩大,强情绪、有记忆点的内容和高密度、高频次的投放成为电影营销新玩法。
路演的的明星效应+短视频营销手段,能达到极好的宣传效果和口碑效益,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
路演造梗、线上玩梗,也能吸引观众加入讨论。
剧组在路演的过程中造出了不少热梗,将大批观众拉入到相关的话题圈层中,在网络上进行热烈讨论。
其他网友如果想加入相关讨论,就要先走进电影院。
最成功的典型就是《封神》,“质子团”和“哈基米”一直火到现在,让无数网友为之上头。
在路演过程中,同期上映的不同电影之间还可以相互配合。
同天上映的《芭比》和《奥本海默》是两部截然不同的大片,一个主攻女性,一个吸引男性,受众截然不同。
但两部电影梦幻联动,“芭比海默”成了全网爆火的热梗,电影主角实现了形象捆绑。
《芭比》被引入国内后,也刚好能与《封神》形成类似的对照组。
路演模式也格外契合如今的情怀营销趋势。
“妈妈严选”的初代男神费翔靠路演的精彩片段翻红,从前他参加节目和演唱会的场面也被反复传播,让大家直呼“原来咱妈当年都吃这么好的。”
朱一龙、张艺兴等流量艺人,也纷纷在粉丝互动中再现名场面,娱乐效果堪比“迷你综艺”。
通过路演,还能打破“第四堵墙”,让演员与角色深入绑定、与观众亲密互动。
这能大大加深观众的忠诚度,使电影获得持续的热度。
从演员自身的角度讲,这或许会对未来戏路的拓展有一定影响,但对于电影宣传而言,绝对是有利无害的。
电影路演还能提高影片在当地的曝光度、在影院的排片比例和在观众群体中的影响力……
最早的电影路演,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伊丽莎白女王》,为电影宣传提供了极有效的新思路。
在国内,2015年后,路演集中爆发。
《煎饼侠》《唐人街探案》等商业片、《驴得水》等文艺片也都靠路演积累了大量人气和不错的口碑。
这些宣传方面的优势是一直存在的。
路演这么热,也引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今的电影是不是把劲儿使错了地方?
电影的劲儿使错了?
搞好路演,对电影票房的意义重大。
它虽然费时费力,但相当有性价比,是必要的宣传手段。
但对于观众而言,决定他们是否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关键因素,应该是影片本身的质量,而不是营销出的热度。
营销再精彩,也需要以优质作品作为底气。
否则观众即使被骗进电影院,出来后也会吐槽“上当受骗”“买椟还珠”。
《孤注一掷》就是靠精彩的短视频片段走红,吸引了无数观众。
结果大家发现“好看的部分都在抖音里刷完了”“被反诈宣传片诈骗了”,影片评分也掉到了6.9。
与之相反的是《封神》。
上映前,它被很多人先入为主的吐槽选角,说妲己不行、纣王出戏,上映的首日票房也只有5000万元。
剧组路演最初,支持的声量也不大。
但随着看过影片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感受到了剧组制作的诚意,成为了“自来水”。
“自来水”们制作物料,在短视频上大范围传播,才吸引越来越多粉丝“进驻”路演,创造了《封神》票房过20亿的奇迹。
电影是产品,路演是营销。
如果说电影是“1”,那路演就是后面的“0”。
在电影本身质量过硬的情况下,营销当然是多多益善。
但如果电影不行,营销就成了骗眼球,再多也没用。
很多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识别度是有限的,也容易被营销套路。
但主创有没有用心打磨电影,明眼人都是看得懂的。
因此,无论是做电影和做宣发,真心投入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