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这个字在元曲里较多出现,我很不意外

【本文来自《关于一些古人称谓的回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肥鱼养花猫
  • 1、引用:关于秦嗨,嗨这个字在元曲里常见

    肥:能否把相关元曲举例提供一下,为什么所称元曲之“嗨”对应秦嗨,我很有兴趣。

    2、引用:粤语hai、日语得令语hai(来源于古秦音)

    肥:陕西方言中是否有hai的发音,与粤语、日语的hai是否有联系,能否查证一下。

    3、引用:战国古汉语中的口语获得转正成为书面语,将口语cai的意思纳入采或彩字下。

    肥:为何是魏国会喝“采”?相关记录是什么?

    4、引用:或许很多年后,这个[方]。。。

    肥:后头呢。。。您肿么话没说完呢。。。

首先声明,我不是这方面专家,知道的连皮毛都算不上,仅是因《大秦帝国》一时兴起翻翻文献得到的粗浅认知。我也不清楚为啥小编要推荐我这个评论,挺秃然的。和推荐评论一样,以下内容基本上是本人假想,尚需考证。

元曲,更准确说是元杂剧(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但杂剧成就和影响远高于散曲)其实已经很接地气,接近白话了,为明清流行起小说打下基础。所以“嗨”这个字在元曲里较多出现我很不意外。不仅有嗨,还有大量啊,呀,哩,哎等语气感叹词。关于嗨举例,比如马致远《汉秋宫第三折》:“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第二折》:“嗨,原来这钱真是害人。今日我对天发愿,将这钱半分也不要。”马致远《半夜雷轰荐福碑第二折》:“嗨,我几曾有那万言长策来?是那张镐的,错加了官也。”贾仲明《李素兰风月玉壶春第二折》:“嗨,也非我不想功名,甘心流落。”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嗨!嗨!嗨!一壁厢老夫主在地停尸。”

秦嗨和元嗨基本上不是一回事,我前面也说了嗨这个字就我所知,出现的似乎很晚,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字书甚至都找不到这个字。在我看来今天之所以把秦音hai放到嗨字下,大概就是取其音,即以嗨字来为秦hai注音。秦时hai未必就有对应的字,或仅限于口语。

粤语里hai倒是有对应的字“係”(普通话念xi第四声,同“系”,说文解字解释为“繫束也”)。但秦时得令语hai不是这个字。

陕西方言貌似不统一,南北中各成一脉,有没有hai我不知道,即便有,也未必和得令语秦hai有关,更不要说日语hai,毕竟关中沃野千里,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太多了,秦时原住民后代还在不在难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人主换了一茬又一茬,难说。或许这就是为何要去粤语中寻找秦时古汉语发音的原因。而日语hai我在推荐评论里已经说了日语里hai实际发音是ha-yi(念快了就听成嗨了),要验证两者关系那太难为我了,看语言专家怎么看,有没有可能是徐福东渡把得令语秦hai带到了日本,演变成ha-yi。

cai这个音,在战国很普遍,不只是魏国用,魏国只是拿来当典型了。但拿“喝彩”一词作为依据说战国时cai就是“彩”或“采”字我认为有待商榷,原因在推荐评论里我已经说了。或许作为口语或俗语也是有音无字,即便有也被嫌弃,不被收录入书。今天用彩指cai或许像用嗨给秦hai注音。当然如果非要推测战国时说的cai有对应的字,我倾向于“采”,因为在先秦著作里“采”有“文章雅美,辞藻华丽”的意思。而在《大秦帝国》里有如下文字:“这是安邑酒肆论战场所的通常习俗。辞美理正者为上乘,听者一齐喊好喝彩。辞巧理曲为中乘,喊好不喝彩。辞理皆平,不与理睬。”倒也说得通。

至于那时说cai的相关记录是什么,那看语言学家能否解答了。或许和粤语一些细分支发音有关。(也许哪天考古发现了个先秦光盘或SD卡啥的,就知道答案了🐶)

没写完是因为不小心碰到了发表按钮,又不能删了评论,修改补充,感觉很扫兴。好在也快写完了,就没补充。那也只是我的一个关于汉字一字多意原因的猜想。或许加[方]的释义被普遍接受了,那就可以转正去掉[方]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