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刘墉既非“罗锅”更非“宰相”,我们都被电视剧带沟里了

500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想必今天四十来岁往上的人都还有印象。这部剧在我国可以说是比较有影响的早期的清宫剧之一了。剧中主人公刘墉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幽默诙谐的“罗锅”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佳话。其实这位声名显赫、清誉卓著的“宰相刘罗锅”,却既非宰相,更非罗锅,我们都被电视剧带沟里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清康熙五十八年即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其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在这样一种家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差到哪里,若是抱负,肯下得一番狠功夫,其功勋和名词盖过前辈先祖也是极其可能。

故事中的主人公刘墉做到了,其在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中得进士,开始了其仕途生涯,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刚正不阿,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同时,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即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500

满清一朝无宰相

宰相一职最初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其后历朝历代均有宰相一职,尽管称谓有所不同,但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这一职权和功能没有多大变化。朱元璋创建明朝初期仍有左右丞相,担由于朱元璋天生疑心太重,也为了防止高官重臣结党营私架空自己夺权谋反,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干脆一纸诏书将中书省裁撤,废除丞相一职,设立了“内阁”,实行内阁制,内阁成员称为“殿阁大学士”,哪些人可以“入阁”成为“大学士”,也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其职责就是协助处理由皇帝亲自拍板决定的军国大事。

满洲铁骑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后,继续采用明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后内阁制弊端渐显,所以,康熙朝又始设“南书房”,内阁日渐式微,雍正八年雍正皇帝借处理西北军务,干脆取消“内阁”,建立军机处。而皇帝之下统管文武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员,便是“大学士”,之后的“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总理王大臣”,都是跟大学士一样的权职。

虽说此时的大学士或是军机大臣与以前的宰相相比,权力相差甚远,但仍旧享有天子之下众臣民之上的显赫地位。所以在世人看来,大学士与宰相无异。于是,电视剧在需要突出主角,渲染剧情,取悦观众的情况下,便以“宰相”称之。

500

“罗锅”一说也并非全是后人杜撰

清朝取士选官特别注重“身、言、书、判”标准,“身”为四大标准之首,可见最重要的条件即形体,入仕为官首要的一个条件必须得五官端正,身无残疾,以示朝廷的体面和官员的威严。毕竟在封建社会,“有碍观瞻”也是件避之则吉的大事。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孙嘉诚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刘墉若是弓腰驼背一“罗锅”,甭说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了,只怕是小小“进士”也没他什么事儿了。

当然了,刘墉“刘罗锅”的外号也并非空穴来风。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几次戏称刘墉为“刘驼子”。考虑到当时的刘墉已是八十多岁一老翁,弓腰驼背也是有着很大的可能,但这却非身体残疾,也非“罗锅”恶疾。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将刘墉描写成一个弓腰驼背还幽默诙谐的人物,想必也是为了突出主角,渲染剧情,取悦观众的需要,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电视剧当历史来读。

刘墉一生,虽无宰相之名,却曾履宰相之职。清廉刚正之余,不乏圆滑机变之态,尽显封建王朝一代官家为人处世之道。而“罗锅”之名,在后人看来,钦佩之美誉更多于敌对之嘲讽,笑而言之,未为不可。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