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防坑指南:除了古装玄幻,还有哪些题材碰不得?
作者 / 里大胃
是的,仅仅才到2019年的Q2,从寒冬过渡至初春,中国影视圈(娱乐圈)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用实际行动全方位立体诠释着“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老调。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国产影视从业者而言,3月份那道网传真的很严格、很邪乎的“限古令”无异于刚遭遇晴天霹雳后脑勺再受一记锤击,本该是一罐罐蜜糖的大IP古装剧突然摇身一变成为碗碗砒霜,老板和搬砖工们不禁脑袋嗡了、心态崩了,摇晃的身子还没反应过来,官方又发声了。
4月19日,就网传已久的抵制明星天价片酬怪象,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这次明文下达了 “限薪令”——不符合该项政策的剧目或面临禁播。
通知中再次强调从业人员需严格执行限薪政策: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若片酬情况不符合规定且无正当理由或隐瞒不报的,所属协会需上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视情况依法采取暂停直至永久取消剧目播出、制作资质等处罚措施;相关人员要迅速开展自查自纠,自觉抵制不合理高片酬等不良行业风气,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此项政策的舆论方向,多数看客们自然是偏于支持:
当然,普罗大众的声音对文艺作品本身的影响我们暂且搁置(这个议题可能复活多少位历史家、哲学家和雄辩家都得不出个准确结论)。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至少对于一半(保守估计)正投身于国产影视的从业者的求生能力来说,吃相好坏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毕竟,有没有的吃和吃不吃得到都是个困难!
所以,在日益吃紧的政策管控和全球经济都不太乐观且自身专业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影视圈又怀有一定憧憬和向往的“新人”老板们又该如何避开所有“雷区”展开选题?娱sir这里有一份可操性较强的虚拟策划报告。
优先划掉一些“不可能项目”:
宫斗、穿越、历史正剧
知名小说家柯南道尔曾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写道:排除掉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可能无论怎么令人匪夷所思,那它都只能是答案。那么按照本格推理的逻辑思路,我们来基本演绎一下资方在决策时的正确步骤。
第一步:政策明令禁止的不要
年龄稍长的朋友们应该都还记得2011年时,两部集后宫+穿越+大女主三大元素的古装剧《宫锁心玉》与《步步惊心》对打的盛况,剧作本身水平我们仁者见仁。但其后引发的“限穿令”的结果倒是很能说明情况——在卫视黄金档,穿越剧真的不见了。
2014年,已完成摄制的《步步惊心》续集《步步惊情》将穿越元素改为女主花痴后宫剧;
2018年播出的大女主古装剧《扶摇》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直接在剧本创作时把穿越人设改掉了。
所以按照一定轨迹,参考前段时间古装宫廷剧《独孤皇后》和《东宫》的下架,很多压箱底的库存剧(如2016年完成的《封神演义》和同年杀青的《重耳传奇》)开始变陈为新,都可视为网台积极响应政策和号召的正确措施,再结合刚刚颁布的“限薪令”,此前网传的“宫斗”“权谋”题材的明令禁止未来不久都可能成真。
至于历史正剧,倒不是没有腾挪的空间,但最好确保有能制作出堪比《大明王朝1566》水平的经费,若非如此一个结果是懵懂不慎中触碰了看不清的红线;另一个结果就是钱赚不到还落个丢人现眼。
政治剧不好拍
“剑走偏锋”不要轻易试
2017年,一部现象级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名义》”)引发收视狂潮和热议,对此现象该剧的出品方之一兼发行方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曾在采访中表示:自那之后天天有惦念投拍同类型剧的电话打爆,但基本都是肉眼可见的不靠谱。
然而事实也正如我们所见。自《名义》之后,还真没再出现过这般全民追捧的政治剧。具体怎么说?看娱sir来举例。
比如4月14日刚刚刚播出的都市刑侦剧《因法之名》(注意是正剧)至今已播近20集,csm55收视还未破过1,且在口碑上,一对比珠玉在前的《名义》,更显凄凉。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该剧编剧赵冬苓曾执笔过知名电视剧《红高粱》、《青岛往事》;导演之一为沈严,执导过《我的前半生》、《天盛长歌》;另一个为刘海波,执导过《辣妈正传》、《中国式关系》;播出平台为北京卫视黄金档;主演为李幼斌、张丰毅、李小冉……也就是说,所以对于一些并不太会搭盘子建戏台的剧方而言,名编名导名主演的搭配可能也需要极大的审慎。毕竟都2019年了,若是没有足够靠谱的剧本,这种级别的搭配可能就是送金山矿场都请不来。
发散思维一下,再结合号称正宗《人民的名义》第二部的《人民的财产》的排播莫名停滞,以及2016年早就完成制作成色却有待商榷的《脊梁》迟迟未播……娱sir还是凭良心建议,若仍怀揣侥幸想走捷径的老板们,还是做好足够足够的功课和准备好足够足够的资金再来入局。结果拍好了自然是多赢,拍不好,那对谁都只能是赤裸裸的不可承受之痛。
青春、都市、家庭剧虽保险但难出挑
毫无疑问,不只是今年,回看近30年的国产剧市场,无论在出品方还是观众眼里,最贴合大众审美、回报也最为稳妥的永远会是青春、都市、生活这三类。在人们往复、烦闷,且高压的工作生活中,这三大题材分别扮演着承载、弥补,与释放常人各种情绪的虚拟洞口。
若想投拍都市题材,成功案例可参考2018年的内地剧收视冠军《恋爱先生》,以及褒贬不一但颇具话题的《北京/上海女子图鉴》,想掺杂些职场元素聘请几个行业顾问即可;
若想投拍家庭剧,想达到《都挺好》这种现象级的爆款虽然难,但找些出身一般,在业内打拼许久但偏于默默无闻的女性编剧枪手写写她们自己和周边发生、听到的故事,再进行整合和拼接出一个不太扯淡的剧本亦不算难;
若想投拍青春剧,只要老板们别再执着于《匆匆那年》和《请回答1988》,偶尔上晋江、潇湘等网文平台找找最近很受15到35岁女性网友欢迎的新网文和新人写手,尽快买下IP版权完成初步剧本创作(大纲、人物小传、前5-10集剧本成品);
最后一步,想办法联系到优爱腾视频平台或电视台,待经过讨论和数据评估,只要故事有20%的亮点,总有一家会买账。
民国探案单元剧或将走俏
话说回来,在整体寡淡如水的Q2剧集中,倒是有两部新剧吸引了娱sir的目光:一部是由90后男演员演技担当之一白宇主演的《绅探》;另一部为近几年的的警探专业户王泷正主演的《罪业无间》。
看得出来,对比国产剧受众的审美的提升速度,剧集创作者的业务能力着实有点跟不上。
短评中指出的关于《绅探》刻意模仿《神探夏洛克》是不争的事实,《罪夜无间》的部分演员的演技、服化道的粗糙、剧本硬伤亦实属客观存在。当然这些问题对于一些资方老板们也没那么重要,毕竟这么多年来,《白夜追凶》也只有一部,在刑侦推理领域的创作能力可比肩指纹的编剧更是寥寥无几。
但,铁人王进喜曾有云: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对于一些实在无心力搞青春、都市、古偶剧的直男老板们,在娱sir看来,民国探案单元剧或许能给你们更大的选择与创造空间!
首先,在无数监控录像构成的天眼系统,外加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本格派推理(需靠严谨的逻辑和证据找出明确存在的凶手及作案手法,如“密室杀人”和“连环杀人”)故事基本无法成立。所以理所应当的,如《白夜追凶》、《法医秦明》、《无证之罪》此类的社会派推理剧显得操作性更强,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创作者的想象力必将被一些看不见但有形的红线所束缚。
其次,民国是一个动荡不安又不失热血的年代。在尚未经历现代科技的过度侵蚀时,仍遗留着特色鲜明的国有文化和英雄主义,这样的历史环境也有益于对作者对镜头下的人物进行更多的想象与刻画。而单元剧形式的优势可直接参考工业体系成熟且长寿的英美日韩探案系列剧。
综上所述,在目前剩余可供挑选的空间里,既想满足老板们男性荷尔蒙创造力,又不失其可看性,还较为安全稳妥的选题项目,是不是也就民国探案单元剧?
当然,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行业大洗牌中,娱sir还是坚信,但凡持有足够力量的强者,寒冬再冷,也扛得过去,更没有什么to be or no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