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感补偿:对认可和优越感的追求

500

导言

自卑感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也是正常的现象。儿童早在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他们试图引人注意,获得别人的认可,追求个人权力。教育所做的就是借助于有意识和潜意识地补偿儿童的不安全感来对儿童施加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令其掌握生活技能,借助于赋予其一种训练有素的理解力以及用以对待他人的社会感对其施加影响。

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决定着个体的生存目标。儿童早在生命之初就试图引人注意,其想让父母注意自己的倾向就表现出来了。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伴随着自卑感的影响,他们打算获得认可的强烈欲望正在慢慢觉醒,他们最早流露出的迹象已经明确地表现出个体的目标就是要获得优越感,就是要凌驾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之上。

于追求优越感目标的确立而言,社会感的程度和质量是极有帮助的。如果想要对一个成人或儿童进行适当的评价,就要对这个人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和其社会感的强弱程度进行比较。

于一个人而言,一旦其目标确立,那么目标的实现不但可以保证其获得优越感,而且利于其提升人格,从而让其生命更具意义。个体会因为这样的一个目标而获得价值感,并因此整合并协调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其想象,引导其创造力,决定着个体理应铭记或忘却的内容。由此可见,感觉、情绪、情感和想象的价值这些个体精神活动中的要素均是相对的,甚至一直是变动的。

500

就人类文明而言,对权力的追求实在是最大的弊病,对于阻止这一弊病的发展而言,怎样做才算是有效的呢?我们在研究此问题时,发现需要面对重重困难,原因是人类对权力的追求早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而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我们是极难接触到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等其再长大一点才可获得对其进行改善和纠正的机会。不过到了此时,就算和儿童生活在一起,我们也无法彻底湮灭其对个人权力的追求。

此外我们还要面对的一个困难就是,儿童会将其对权力的追求掩藏在友爱和温情的面纱背后,而非公开暴露出来;他极其小心地遮掩着自己的这一目标,以此达到将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的目的。

于儿童而言,如果约束其对权力的追求,那么就会令其精神发展退化;如果儿童过分夸大对安全和力量的追求,那么其极有可能会将勇气转化为鲁莽,将服从转化为懦弱,将温情转化为统治世界的奸猾阴险;结果就是其一切自然情感或表达均会处在一层伪善的面纱背后,并将征服周围的一切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500

教育所做的就是借助于有意识和潜意识地补偿儿童的不安全感来对儿童施加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令其掌握生活技能,借助于赋予其一种训练有素的理解力以及用以对待他人的社会感对其施加影响。以上任何一种措施,不管其来源怎样,均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儿童摆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依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来判断其精神活动,原因是其精神生活是一面镜子,可以将这些性格特征折射出来。于儿童而言,身处实际生活中的劣势尽管相当重要,不过却不能成为衡量其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的标准,原因就在于其对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的理解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我们无法使儿童可以于一切处境中均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就算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这样一来,诸多困难就会应运而生。儿童的成长环境是如此错综复杂,因此有些儿童就必然会对自己所处地位的劣势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有一些儿童或许可以略微清醒地看清自己的处境。不过于整体而言,伴随着成长的脚步,儿童对其自卑感的理解会不断发生变化,直至最终固定下来,以一种明确的自我认识形式呈现出来,而这种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存在于儿童行为中的那个自我评价的“恒量”。

500

关于心灵企图借助于补偿机制以平衡让人痛苦的自卑感这一现象,在有机界也同样存在。众所周知,一旦我们身上某个器官受损,其能力可能降低到正常状态之下,于是此器官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是增生,或是功能强化。所以,心脏一旦处于血液循环不通畅的状态,它就好像会积聚全身的力量,从而让其增大到比正常的心脏更有力的程度。与此类似,心灵一旦处于自卑感的压力下,或者受到认为自己弱小而无助的想法的影响,就会尽其所能想办法将“自卑情结”征服。

一旦儿童的自卑感强烈到害怕永远无法弥补其自身软弱的程度时,那么危险便会随之而来。意即在追求补偿的过程中,一个人并非简单地只满足于恢复其平衡力量,而是会为了一种超常规的平衡而寻找过度补偿。

一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或许会被夸大,或许会被强化到病态的地步,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此人就无法满足于普通的生活环境了。在对病态的权力趋向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那些企图借助于卓绝的努力在生活中寻求安全处境的人,相比其他人会更加急切、更加急躁,会产生更强烈的冲动,并且会丝毫不在意他人的想法。此类儿童会因为他们夸张的行动以及争取支配权的企图而更加吸引他人的注目,他们不但会尽其所能保卫其生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会侵犯他人的生活。

当然,情况还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有些儿童并不是刻意和社会发生直接冲突的,其抱负也相当正常。不过,倘若我们仔细研究其活动和成就,便会发现其成功并不令整个社会从中获益,原因就在于其抱负仅与自身相关,并不曾照顾到他人的利益,而且他人的生活会因这种自私的抱负而受到阻碍,其人格中的另外一些特征也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来。如果从全人类关系的角度考量,我们会发现这些特征全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反社会色彩。

500

骄傲、虚荣以及尽其所能将他人征服的强烈欲望是这些特征中最为显著的。于一个人而言,拥有的较高地位以及对他人的轻视态度均可以满足其对他人征服的欲望。换言之,实现其征服愿望的关键就是可以把一个人和他人分隔开来的“距离”。这个人会因为这种征服态度而不断触碰到人性的阴暗面,从而体验不到任何生之乐趣。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但本人感到不舒服,周围的人也会难以忍受。

有些儿童企图借助于拼命追求权力以确保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力,不过这种夸大极易令其以抵抗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职责。倘若我们把此类渴求权力的人和标准的社会人群进行比较,就可以很轻松地确定其社会指数(也就是他们和同类疏离的程度)。倘若我们对人性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且也清楚生理缺陷的重要性,那么就会清楚,这种性格特征在形成的过程中必定出现过障碍。

在心灵的正常发展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些障碍,倘若可以认识到这些障碍的重要性,我们就可以真正理解人性;倘若我们对自己的社会感予以充分发展,我们所掌握的这些人性知识就可以成为助人的工具,而非害人的工具。

例如,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性格不好的人极易生气,我们可以对此持理解而非责备的态度,原因在于这一切并不是他们的责任。实际上,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他绝对拥有表达自己愤怒的权利,而且我们还一定要认识到,我们要对其处境负有一定的责任。这样说的原因在于,正是由于我们不曾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导致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的产生才造成了这种现象。倘若我们可以坚持这一立场,那么最终必定可以改善现有状况。

我们不应该将此类人当作没出息的、无足轻重的无赖,而应将其当作我们的同胞;我们理应为其营造一种可以让其感觉和周围人平等的氛围。试想,当你看到眼前出现的人带着显而易见的身体缺陷时,你的心情会多么糟糕!实际上,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有缺陷的人,是一个极好的衡量标准。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我们可以由此获知,如果要获得绝对公正的社会价值感以及完全真诚的社会认同,我们理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养;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由此判断人类文明到底于多大程度上会令此类人受惠。

500

显而易见的是,先天性身体缺陷的人一出生就会感觉到过重的生存压力,这会令其极易采用悲观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人生问题。有些儿童尽管不具有过于明显的身体缺陷,但由于不同的人为原因,造成其相当强烈的自卑感,因此他们也会产生类似的悲观态度。例如,儿童会因为其成长的关键时期过于苛刻的教育而导致这种不幸的后果。

儿童小时候所遭受的伤害会在其心头留下难忘的烙印。倘若他当时所遭受的冷遇会对其与人交流造成妨碍,那么长期发展下去,他就会认为自己身处一个缺乏爱与感情的世界,他与此世界不存在任何相同点,进而不能与这个世界深入接触。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病人相当引人注意,原因就在于他向我们不断地讲述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所有行为的重要性。尽管他与妻子在一起生活,不过关系却糟糕到了极点。二人凡事必争,都企图战胜对方,为此甚至连头发粗细的问题也会争吵起来。在这种无休止的争吵、责骂和侮辱中,他们的关系必然疏远。于是在妻子和朋友看来,丈夫对优越感的渴求将其仅存的那点儿社会感扼杀了。

500

我们通过了解其人生经历,获知如下情况:

他的身体在十七岁之前不曾发育成熟,声音还是一个小男孩的声音,不长体毛和胡子,是学校里较矮小的一个。不过如今三十六岁的他,从外表上看相当阳刚,就如同造物主已为其做出了弥补,弥补了其十七岁前并未获得的一些东西。不过,他承受了整整八年的因为发育晚而造成的痛苦。在此期间,他压根儿不能确定造物主是不是会对其异常的发育情况予以补偿,因此他始终认为自己必定会永远滞留在“儿童”阶段,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早在那个时候,他现在的性格特征已初露端倪。他总是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似乎其一举一动均相当重要。实际上,他一切表现均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养成了如今我们在其身上所见到的那些性格特征。

结婚之后,他始终追求于给妻子留下他事实上远比她想象中更重要和了不起的印象,而妻子则热衷于向其表明,对方对自己的评价是那么名不副实。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婚姻几乎不可能和谐美满,而这一点早在二人恋爱阶段就已显露出来。于此病人而言,倘若想痊愈,他一定要从医生那里学会怎样理解人性,怎样改正自己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

来源:《理解人性》,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领教工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