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发展困难不是不努力的结果,而是区位优势消失

【本文来自《东北今天的情况就是改革开放付出了代价,此后也没有进行应该的补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东北的发展不是不努力的结果,而是区位优势消失的结果,需要结合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

东北是共和国长子,工业一直都很发达,尤其是重工业,但是仔细想想,东北地处边陲,并且和关内的连接主要就是山海关,从国内来看其实是区位劣势的,但为什么之前能够有好的发展?

东北的区位优势其实是来自于与其他国家的连接,早期是与俄国的口岸,并且成为了日俄争夺的势力范围,日本占领时期,为了掠夺和以战养战也建立了不少的重工业,并且日本是真的想将东北据为己有,投入是很大的,所以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将成功的关键指向了东北,当时中国的重工业大都在这里了。建国之后,由于和苏联接壤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东北成为了承接援助的重点位置,这就是其在历史上的区位优势。

而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则发生了变化,因为中国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有良好的港口和腹地的地方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再次显现,而东北的区位优势弱化了。沿海意味着可以依靠廉价的海运进行产品的运输,所以具有优势。同时东南沿海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国外的机器设备,这对东北的重工业造成了冲击,因为重工业是为轻工业提供设备的,现在这些都被转接到了国外的重工业中了。

这一过程是从原来的封锁下的内循环向开放下的外循环转变的过程,在原来的内循环中,东北的工业基础和工人素质是具有优势的,所以区位劣势就不是大问题;而在外循环中,东北不仅没有区位优势,甚至产业基础的地位也没有了,区位优势的劣势意味着生产和运输的成本高了,但是东北的重工业在与外来机器的竞争中也不具有优势,衰落是必然的。好的办法是国家进行产业扶持,使其能够进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国家当时也没有钱。

这里需要说一下上海,这样的一个边缘地区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其实是清朝不得不对外开放的时候。清朝不对外开放的时候,也是内循环为主,所以能够发展起来的城市是内循环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如南京,有着长江水运的优势,而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是在中国参加全球化的外循环的过程中变得繁荣的,所以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发展也是很快,国际化的区位优势又回来了。

同时,外循环也是有风险的,就是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97年前后出现的经济波动影响很大,国家在经济上更加紧张,所以只能让国企员工下岗,但是下岗人员主要集中在了东北,为什么?因为开放后东北的重工业最受到冲击,亏损也严重,这应该是中国重工业的受到的冲击,在哪里都会有影响,但问题上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了东北。

后来有部电影叫《钢的琴》,写的就是这个情况,同时期英国也有部电影,叫《光猪六壮士》,用喜剧的方式说的类似的事情,都是工业衰退下的工人生活的景象,可见不是中国自己的原因,有共同的国际背景,并且也不能将之简单的归为东北人或是东北体制的问题。

东北现在的产业应该是更加具有比较优势的,比如利用低多人少的情况在平原进行粮食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延续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在注重低成本的轻工业发面,东北的区位劣势是难以有效扩大发展的。不过,俄罗斯近期在东北的口岸开放和能源输入也会带来一些发展的机会。

所以,也许应该这样看,东北是在特殊时期获得了特殊的区位优势,但后来这种区位优势消失了,所以就衰落了,虽然国家开始从外循环转为内循环,但是在内循环上东北地处边缘,区位优势也不明显,虽然与俄罗斯接壤,但是俄罗斯的主要人口在西边靠欧洲那里。就像香港的衰落一样,因为中国开放了,门已经打开了,它作为窗户的作用就下降了,区位优势没有了,所以衰落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