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度光阴」真的有错吗?我们给自己的压力究竟来自哪里?
重要的是分清楚什么是虚度光阴。
所谓的“虚度光阴”,其本质上仅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即自我目标的不明确。它只关于自己,至于旁人与所谓“客观”视角下的“虚度光阴”,都只是一种强加赋予的概念而已。
很多人都知道“国民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也经常会在各种场合听到别人说,“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们真正应该找寻与努力的,并不是任何外在定义标准下的“成功”,不是可以量化的收入、职位、声誉,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
对于外物来说,它们当然是生活的必需品,不能没有,但在其上能够带来的升级精神满足感,却是因人而异。在这里并没有批判所谓拜金主义的意思,对于物质消费的喜好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它对一个人而言确实是胜过其他一切的满足来源,那么就以它为目标去规划长线,自然不是虚度光阴。
问题在于,很多人的满足感其实并不真的来自于物质,它只是第二甚至第三档的存在。精神财富同样是很多人的满足感来源。说两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的话,很多地下摇滚乐队的满足感就来自于“我们来自地下”的草根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为民发声”的反叛精神,而很多当代艺术家的精神食粮同样与“曲高和寡”密切相关。
他们当然需要经济收入,但那更多是为了获得基本稳定的生活保障,并非其最能获得满足的方式。因此,如果他们要为了追求最大程度的收入而去讨好市场,写出所谓的“上口”流行歌,在歌词上做出妥协,出席各种综艺去建立“人设”,或者进行商业化甚至“工具化”的艺术作品创作,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生活保障的他们的满足感又能有多少呢?就以写电影内容来说,有人能接受与甲方合作输出他要求的内容,有人能够接受以自己的思路帮助甲方宣传,有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一种受刑。没有对错之分,不要勉强,找准并尊重自己的内心即可。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规划方向,其实是非常单一的。选择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报考专业并获得相关证书,入行后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再扩展到生活范围,就是结婚生子,安家置业。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这个行业本身就没有什么兴奋感,他所做的一切都无异于对自我的压抑,对挫折变故的承受度就会很低,因为其目标只是功利性极强的“要从这里获得什么量化收获”。
如此一来,他就很可能在某一变化中一蹶不振,或为了目标走上歪路,或干脆转行,甚至即使一路顺遂,也很难说有什么满足感。而如果一个人喜欢独处,那么强行结婚的后果也可能是冷战或离婚。发生了这种情况的话,所谓的“按部就班走上成功规划”,其实带来了虚无的结果,又何尝不是虚度光阴呢?
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身处于一个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恒定的“成功方式”其实是不存在的,今天的优质行业可能会在明天烟消云散,今天被打压的工种也可能随时在政策风向变动之下起舞。没有人能准确预言未来,“不虚度光阴”的规划也就只是“我在努力“的幻觉而已。
在满足基本保障的情况下,人生其实只关乎于自己,让自己满足即是活得有意义。真正的虚度光阴,是找不准自己的满足感来源,或走在偏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