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5)吕布的前辈们——刺董卓
在初平元年(190年)的三场战斗之后,初平二年(191年),由孙坚率领的讨董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成功夺回雒阳,在后面的时间里,三路反董联军发生了很多事,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在本节,我们还是先把目光转到长安去,看看朝廷中的暗流汹涌吧。
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迁都之后,董卓坐镇雒阳,东汉政府的运作则在长安,交给了司徒王允,直到初平二年(191年)三月,董卓才入长安。
我们可以从史书中看到,在这个时间段里,长安的若干要务还是需要传递到雒阳,由董卓核准的。然而,长安朝廷也并非是董卓的坚强后盾,这里有部分人可不甘心做董卓的门徒。
在范书及陈志上分别记载了若干谋划反董的事件,详见范书《王允传》及魏志《荀攸传》。我在这里运用数学统计法来综合相关涉及人物传记,可得出参与人物名单。
① 范书《何颙传》:何颙、荀爽、王允。
② 范书《荀爽传》:荀爽、王允、何颙。——①=②。
③ 范书《王允传》:王允、黄琬、郑泰、杨瓒、士孙瑞。
④ 范书《黄琬传》:黄琬、王允。——④∈③。
⑤ 陈志《荀攸传》:荀攸、郑泰、何颙、种辑、伍孚【原文为“伍琼”,而伍琼早于二月被杀,所以当为“伍孚”之误。详见后】。
⑥ 范书《郑泰传》:郑泰、何颙、荀攸。——⑥∈⑤。
我再将此六份名单按策划反董事件的时间顺序合并:
① 范书《何颙传》、《荀爽传》:荀爽、何颙、王允。——谋划反董。
② 范书《王允传》、《黄琬传》:王允、黄琬、郑泰、杨瓒、士孙瑞。——谋划伪征南阳。
③ 陈志《荀攸传》、范书《郑泰传》:荀攸、郑泰、何颙、种辑、伍孚。——谋划刺董。
我们先看第一条,荀爽+何颙+王允这三人的第一次谋划反董。
按范书《荀爽传》,是说在迁都之后,荀爽就着手策划反董大计,但是,不就病逝,此事就被搁置了。
荀爽是逝世于初平元年(190年)五月,由此可以推出荀爽三人策划的时间为:三月至五月间。
范书《荀爽传》:(荀)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范书《献帝纪》:夏五月,司空荀爽薨。
虽然计划夭折,但是拉开了刺董的序幕。荀爽是长安朝廷中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必须点个赞!我们再联系迁都之前,荀爽的表现,不难看出荀爽对董卓是阳奉阴违。
我的评价还是:别看荀爽在入朝前没当过大官,但就他在官场上的表现而言,他的确是个人精!
荀爽为了反董,联络的搭档是王允、何颙。王允时任司徒,荀爽是司空,两位都是三公,而太尉是赵谦。荀爽为什么不拉赵谦入伙?因为赵谦是益州人。纵观董卓在迁都之后拉拢建立的世族圈子,只有益州人坚定的支持凉州集团(董卓及后来的李傕、郭汜)。荀爽没有找赵谦入伙,说明荀爽把大家的底牌摸的很清楚。
王允是并州人,虽然并州属于边州【边州即靠近国界的州,常有异族居住,以区别于中原地区。】,但是王允年轻时的名声在士人圈子里就很响亮,因为他从政以来,一直和宦官作对,几次入狱,出生入死;八月政变之后,王允的政治地位摆在那里,所以也得到了董卓的重视和提拔。
另外一位是何颙,这位出身南阳的名士,在党锢时期就是属于“逃犯”,但是得到了袁绍的庇护。等到党锢解除后,何颙入朝为官,每逢三公府开会,大家都推举何颙主持会议。以此看来,何颙的辈分资历在同辈中属于“精神领袖”。当然对于荀爽来说,何颙和王允都是晚辈了。
范书《何颙传》:及党锢解,(何)颙辟司空府。每三府会议,莫不推颙之长。
荀爽等三人商议的反董内容为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这个计划随着荀爽的逝世而夭折了。何颙和王允则继承了荀爽的遗志,他们没有合作,而是分别组织了各自的团队来策划反董。
王允找了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护羌校尉杨瓒、执金吾士孙瑞组成了五人团队,他们策划的计划内容是:
任命杨瓒行左将军,士孙瑞为南阳郡太守(补张谘死后职缺),两人率军从武关出发讨伐袁术。实际上是协助袁术这一路人马去讨伐董卓,以图将董卓围歼在雒阳。
王允派人将此任命奏章送到董卓手里,董卓心生疑惑,并没有批准,于是王允又将士孙瑞、杨瓒纳入尚书台,方便日后继续联络、策划。
同时,卫尉张温也属于王允的团队。
范书《王允传》:(王允)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董)卓,而后拔天子还雒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
范书《董卓传》:(张)温亦阴与司徒王允共谋诛(董)卓。
伍孚奋发
王允的计划约发生在初平元年(190年)末,因为此时董卓尚在雒阳。
初平二年(191年)三月,孙坚攻入雒阳;四月,董卓入长安,正式掌控朝廷。董卓入长安时的派头非常大,让文武百官在城外路边跪拜迎接(羞辱皇甫嵩事就在此时)。随后,董卓给自己族人大肆封赏。
九月,太史令(观察天象以预测未来)向董卓汇报,说不久将有大臣要被诛杀,董卓一想,这位倒霉的大臣总不能是我吧!于是,他指使他人诬陷卫尉张温(荆州南阳郡人)与袁术(时占据南阳郡)有所勾结。
十月一日,张温在长安市集中被活活鞭死示众。如此,张温死了,就印证了天象,董卓的生命就安全了。
——这就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范书《董卓传》:时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董)卓乃使人诬卫尉张温与袁术交通,遂笞温于市,杀之,以塞天变。
张温之死只不过是董卓乱政时的一个案例,在范书《董卓传》中,这件事似乎成了另一个刺董案的导火索,也就是本节所要讲的内容。
这个反董团队的成员至少有荀攸、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孚这五人(王允、华歆可能参与其中,本文暂不讨论)。在这个五人中我觉得论资历,必然以何颙最为出名,自然也应该是总指挥。
何颙时任董卓相国府(或太师府)长史(或议郎),他参与了最早由荀爽组织的反董团队。
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郑泰,他在去年(190年)参与了王允的反董团队,而本年(191年)的团队中是没有王允(没有明文记载)、士孙瑞、杨瓒这三个人的。
另外三人就是晚辈了。
荀攸,这位后来被曹操奉为“谋主”的奇才,就是此次“刺董案”的设计师了。他也是荀爽的族人(孙子辈),自中平六年(189年)被大将军何进征入朝廷后,就一直没有离开朝廷。
侍中种辑在史书上没有传记,后来他死于建安五年(200年)的“董承反曹案”,本年,他也参加了“刺董”。汉末种氏里较出名的人物有种拂、种劭父子二人,他们是司隶河南尹雒阳人,种辑则很可能也是雒阳种氏的一员。雒阳种氏在东汉政府时有名臣种暠,很可惜,随着东汉灭亡,雒阳种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再出现有名的历史人物。
最后一位就是伍孚——本节的重点人物。裴松之做注时就把他与伍琼弄混了,结果让后世史家乱成了一锅粥,甚至有人还去否定这段“伍孚刺董”的事。
事出有因。原来在陈志《荀攸传》讲述伍孚刺董案时,写的是“伍琼”,也不知道这是陈寿笔误还是后人传抄错误。因为我们知道伍琼在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就被董卓杀害了,而“伍孚刺董案”绝对是初平二年(191年)事,裴松之发现了问题,于是注道:
谢承(即谢承《后汉书》)记:(伍)孚字及本郡,则与(伍)琼同,而致死事乃与孚【吴金华注:当为“琼”字。】异也,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盖未详之。
实际上,只要把陈志《荀攸传》中的“伍琼”改成“伍孚”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裴松之却捣了一把糨糊,说“二伍同字同籍贯”,所以搞不清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伍琼的字和籍贯是出自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伍孚的字和籍贯是出自范书《董卓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
伍琼与周毖因为“忤逆迁都之议”及“关东联军将领多为伍琼及周毖推举”两事,故被董卓杀害。
范晔在《后汉书·董卓传》中写此“刺董案”时,就明确写成了“伍孚”,这说明范晔是清楚的。但是后来还是有人掉到裴松之的坑里去了,例如司马光。
司马光做《资治通鉴考异》写道:《魏志》云:(荀)攸与何颙、伍琼同谋。按颙、琼死已久,恐误。于是他为了避免矛盾争议,写此事时还特地删掉了何颙和伍琼(伍孚)这两人的名字,从此,这笔糊涂账变的越发不可收拾。实际上,司马光将此事放在初平三年(192年)以追述的方式记载,说明他自己都没弄清此事的发生时间和细节!
到了清朝及近现代,又有人抱着“裴松之的疑问”和“司马光的见解”继续发酵。
何焯注:孚与琼疑是一人,因其被害,时人造此事以归之耳。裴注采谢承书,亦致疑及此。
陈景云(清朝史学家,著《三国志举正》)甚至提出:当日自有两伍琼……则孚为琼之别名无疑也。
当然陈景云还是注意到《三国志》里有两个刘岱,表字皆为公山。
第一个刘岱为青州东莱郡的汉室宗亲,刘繇之兄,“字公山”出自陈志《刘繇传》,刘岱在初平元年(190年)任兖州刺史,后为黄巾所杀,曹操才有机会入主兖州;
第二个刘岱是曹操部将,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说此人亦“字公山”,不过籍贯是豫州沛国,所以可以与前者区分为两人。
这里的关系罗贯中却不明白,在《三国演义》里就把此二人当成一人。
依我看来,陈景云还是在捣糨糊。
最夸张的当属姜宸英(清朝史学家),他就司马光的见解继续发挥,从否定何颙参与反董,进而再否定荀爽没有首倡反董,最后把荀爽连带荀彧一块给痛骂了一顿,反正就是:荀家没有一个是好人!——这叫什么事!
正所谓“三人市虎”,黄山(近代史学家。王先谦之弟子)在《后汉书集解校补》里综合这些错误的意见,洋洋洒洒写了五百字的个人见解,狠狠的捣了一把糨糊,所以统统还是废话!
周天游为《后汉纪》做注,对此,他也赞同司马光的见解,我只能表示摊手了。
当然,明白人还是有的。惠栋(清朝史学家,著《后汉书补注》)注:
依范书《(董)卓传》,则(伍)孚与(伍)琼为两人。
对嘛!事实本就是这么简单!
长话短说,此案本末就是:
约在初平二年(191年)末,何颙、郑泰、荀攸、种辑、伍孚等五人同谋反董。
荀攸看出形势症结所在:董卓在长安没有多少死党和兵力,其主要死党及部曲,如牛辅布防在长安至雒阳之间,李傕、郭汜、贾诩等人又率军东征至豫州、兖州,远离长安。所以,荀攸的意见就是,只要派人直接刺杀即可,然后派兵据守函谷关等关隘,阻断牛辅等人西返长安,同时以朝廷号令天下,大事可成!
此团队五人中只有伍孚是武官(时任越骑校尉),且受董卓亲待【据范书《盖勋传》载,朝廷以盖勋任越骑校尉,董卓不喜盖勋掌兵,故将其免职。可见北军五营校尉是董卓心腹所任,伍孚必受亲待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有能单独接近董卓的机会,此人“质性刚毅,勇壮好义,力能兼人(见范书《董卓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于是自告奋勇担当刺客。
行刺当日,伍孚在衣服里藏了一把佩刀去拜见董卓。董卓也不怀疑,亲切接见伍孚。会见结束后,董卓还亲自为伍孚送行,在阁道中,董卓还搂着伍孚的肩膀,十分亲密。
伍孚突然抽出佩刀刺向董卓,别看董卓是个胖子,但是多年征战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反应还是非常灵敏,躲过去了(请自行脑补洪金宝),连退几步,并疾呼周围的卫兵将伍孚制服。
董卓大骂:“你想造反吗?!”
伍孚大声说:“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
随后,伍孚被杀。
此案一出,董卓立即让人调查伍孚的同党,何颙、荀攸就因此入狱,种辑没有记载,郑泰则是逃出了长安(这货一直就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精!),同行的还有华歆等人(事见陈志《华歆传》裴注引华峤《谱叙》)。
陈志《荀攸传》:事垂就而觉,收(何)颙、(荀)攸系狱。
范书《郑泰传》说“事泄”,也应该就是说董卓使人追办此案的事。
何颙是此次刺董案的主要责任人,因此他心理负担最大,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不甘心受辱而死,干脆在狱中自杀。
陈志《荀攸传》及袁纪均载“忧惧自杀”,唯独范书《何颙传》书“忧愤而卒”,也就是范书这句话,让司马光和姜宸英等人都不明白“(何)颙以它事为卓所系”中的“它事”其实就是“伍孚刺董案”,故不承认何颙参与反董,甚是糊涂!
而荀攸则表现的非常淡定,因为他知道伍孚是当场死亡,死无对证,所以荀攸在狱中“言语饮食自若”,表现出自己与“刺董案”毫无关联,这样一来,董卓虽然知道荀攸与伍孚有来往,但无法确定荀攸有参与“刺董案”,于是就这样搁置下来。
荀攸一直坚持活到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吕布刺董成功后才出狱。
陈志《荀攸传》载“会(董)卓死得免”也可证此案在吕布刺董(初平三年四月)前不久,故推初平二年末。
王允也不过是继承发扬了荀攸的策略,又说服了董卓身边的另外一名亲信担任刺客——吕布;所以说荀攸的策略方向是对的,而且荀攸在狱中靠演技来让自己活命,此时的表现真不愧于后来能成为曹操谋主。
最后点评一下伍孚。在建安年间,孔融与陈群曾坐在一起谈论汝南和颍川名士的情况,陈群是颍川人,还是荀家女婿,于是首推荀彧,然后把荀氏一家人统统吹捧一遍,这样也就吹捧了颍川名士。
孔融却不以为然,他举例证明汝南名士种种行为比颍川名士高出一等,其中一条是:颍川士虽尚节义,未有能杀身成仁如(李)洪者也。
我想,伍孚刺董,杀身成仁,也是汝南名士的一段佳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