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与知彼:《孙子兵法》的“疏漏”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这是一句讨人喜欢的话,道出了一个不败(必胜)法则,取决于两个重要因子,即知己与知彼。把鼓舞士气、灭人威风的吉言说在前头,《孙子兵法》紧接着却泼来了一盆冷水,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貌似思虑周全的兵法啊,有必胜的法则,也有必败的警示。然而,《孙子兵法》还是疏漏了一种重要情况,即没有提到“知彼而不知己”。作为决胜负的两个重要条件:知己与知彼,兵法只言“不知彼而知己”带来“一胜一负”的结局,而忽略“知彼而不知己”可能导致的得失,难免有失偏颇吧。这对于《孙子兵法》来说是很不应该的“失误”。难道说略去不谈“知彼而不知己”是因为它的结果与“不知彼而知己”一样,都是“一胜一负”?
要洞察《孙子兵法》中的这处重大“疏漏”之缘故,我以为首要的是从知己与知彼两大因素的权重分量上进行考察。
我以为,知己比知彼难做到。在此借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七言绝句《题西林壁》来做个形象的解释。诗的前两句言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道知彼难。庐山峰峦起伏,千姿百态,即使远观也是步移景换,扑簌迷离。诗的后两句即景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知己更难。身处庐山,自己成了山的一部分,受视野所限,目力所及的只是一峰一峦的局部景观,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常言道,世上万事万物往往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知己难于知彼。因此,知己也比知彼更重要。知彼或可取胜、得利,知己则能立于不败之地、保命。然而,知己看起来简单,却难以透彻。
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曾有这样的一番论断:“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这番言论见于《贞观政要-求谏》,它的意思很明确,说人想照见自己靠明镜,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靠忠臣。假如君主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怎么能办得到呢?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彼,即向外了解,是才智;而知己,即向内反省,才是明智。才智和明智哪个更高级,毋庸赘言。
能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算是“聪”,而能正确认识并克服自身的缺点,奉为“明”。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聪而不明,有如瞎子摸象。要既聪且明,照《论语》所说的,须做到“一日三省”。
智者寻胜利之路,明者立不败之地。明智的将帅不打无把握的仗。所有的问题中,最可怕的莫过于高估自己,“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短”,即使“大势已去”也茫然不知而不自我修正。这不正是掩耳盗铃自欺且欺天下人吗?
《孙子兵法-谋攻篇》不谈“知彼而不知己”的原因或许就是这个,告诫世人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配“谋攻”。“知彼”虽能洞悉敌人之固,“不知己”却不能明己之弱,反而容易自大,以己之弱而狂妄击敌之固,结果无异于以卵击石。
此外,兵法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我看也值得三思而后行。谁胜谁负,先胜先负,如山罩雾,心中没数。最后能决一雌雄的岂非全靠运气。莫非,这正是兵家常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