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三万里》的几句闲聊
片子没有二刷,没时间更是没胆,中年男人老是自视伤口的话,只会让生活无趣。只不过有好些在剧情上有贬低的视频频频出现在b站,让我觉得有点不忿。这么好的电影——是的我就没把它看成是动画,追光舍弃了花里胡哨的东西,在真心的你讲一个并不那么古代的事,再碰到那些摆烂恰俗钱的玩意,你会一点兴趣都没有——麻花是越来越难吃了。以下只说剧情,多少有点剧透。
关于历史的还原,整部168分钟的电影,除了最后一段回收所有伏笔的一战确实有魔改——两城说成一城,而且其他细节改得事其实可以自洽,属于直接描写。其余,所描绘的事和物与人都是源于一问一答中高适的描述,注意那是高适眼中的李白,高适眼中的盛唐,高适眼中的积弊。你可以说它有些不符历史史实,但你不能否认这其实是高适更是编剧心中的历史,也是历史的一种可能性,没人说那就一定历史的真相,兼听则明而已。
关于电影里的长安和洛阳,有人说把许多发生在洛阳的事挪用到长安身上,搞起地域对立。这点就是我觉得有人收钱的地方。这本就是文学上的常用技巧好吧,《三国演义》上重要人和事就没几个能完全对应的上,多多少少都有借用。片尾的长安飞花令,为什么令人感动,而有唐一代为什么那么多写长安的诗句?长安只是个具象,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理想乡,简单说长安即华夏,华夏即长安。用这个事拉对立抹黑,流量有了,良心呢?
关于电影里的李白。第一条就说了,那是高适更是编剧眼中的李白,没有人说历史上李白就是那个样,所以最多只能说还原的不是你心中的李白,而不能一上来就说人家在抹黑,何况你觉得是在抹黑,那只能说你还没看懂。
李白的狂笑,电影中李白一碰到吃瘪不如意的事,练投枪始的离谱,第一次黄鹤楼那里被打击——比你帅,比你家世好,有功名在身还能写下《黄鹤楼》,你找谁说理去?女娲吗?在行卷被门房拒绝时,等等,普通人可能会苦笑(哭当然也有),可李白是普通人?他的狂笑会让你感到尴尬?
至于说黑李白好酒无所事事(也是影片当时高适的看法),裴十二那个章节说的很明白了,本事人家有且比你强,既然报国无门总不能祸国殃民吧?最起码没有为害乡里,对吧?酗酒者只要不酒后无德,他能害的只有他自己,我不爱酒,但我对饮者无恶意,饮者,隐者也。而李白爱写酒更爱解愁。为何要解,实有之。所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所以,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所以,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哪怕《将近酒》全句那么酣畅,最后一句还是“与尔同销万古愁”,最后一个字还是愁。
至于说黑李白不守约的坏毛病,有人会说他豁达忘事,我不会,李白就是在假装忘了。李白的每次回答前都会的呆一下,因为现实中的他是没办法履约的,你们不会真的以为翰林待诏就是翰林学士吧?那可是参谋和参谋长的差距啊,虽然每个参谋都觉得参谋长是早晚的事——高傲如李白更会如此想,但现实中的他拿什么来共富贵哦?至于说高适和李白交情其实不深,因为高李二人没有唱和,诗中提及的也少,高适其实和杜甫唱和最多,但这些真的重要吗?见到孟浩然的是和高适的否两字时,李白各自的表情,以及李白那句他写侠客行时是照着高适的模样写的,以及从头到尾反复表现高适对李白心性的向往,无一不是在说他俩就是彼此眼中的各自影子,彼此心中渴望成为的样子。挚友者,互影也。高李挚友,历史是不是真如此,没人知道,但在电影中是能令人信服的。其他什么洗白程元振之类的无厘头,就不提了,且不说就没提这个名字,一次对谈就能说明什么?难道小人的脸上刻着字,名为奸邪?真这样认为的人,他至今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他生活中还没碰到过真正的小人。
其实我更有感触的,是其他。
天下捷径,不为寒门开。觉得冤枉不公平吗?寒门也有门哦,其他没门的人呢?联系一下,985,211,越来越低的农村学子占比。
李林甫,老死而乱至。不要把任一时期的积弊,归咎一人身上。这样做,除了撇清时贵的责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于后世也没任何意义。老这样做,只会“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高李三次相扑,李白的三次认输。最后一次,李白说:“我这只大鹏老了,飞不动了”。给我的摧心值,不弱于《漫长的季节》队长的那句“你怎么老成这样了”。
唉。
电影自是好电影,但其实是部更适合中年群体看的——知识储备,阅历都够了。当然,青少年也非常有必要看看,就像以前小孩开完蒙教论语,都是先让你死记硬背的,理解捣是其次。论语是要读一生的,死记硬背后存在脑子,时不时拿出来和世事两相对照,时时有新的体悟——自然这部电影没那么伟大,但一生中哪怕能让你有些许体悟的作品,其实也没你想像中的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