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狮子的大乌龙:狻猊(一)

狮子系列文·第二篇。文字考证比较专业,不感兴趣可以跳过相关内容看结论

作者:芋头微波;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16日;

往期回顾:《中国自古原产狮子

 


众所周知,合理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性思考去读书,是我们正确的读书方式。

 

比如我们看到清朝撰写的《徐鲍两姓族谱》:“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將軍率花馬軍平山東道,平而復起者再三,於是赫然斯怒,所過州縣無論盜賊良賤,概行誅戮,雖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廣人稀”,有点基本批判思维都会看出里面的猫腻:清朝山东地区地广人稀是因为明初明军的杀戮造成的?这有逻辑吗?这符合明清历史常识吗?显然是没有的。

 

1984年撰修,1994年出版的《烟台市志》就以此记录:“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杀戮甚重,各县残存土著人为数极微”。如此修地方志,简直是智商的侮辱。

 

所谓朱元璋血洗山东民间传说和地方族谱、地方志,溯源无一例外是蛮清时期炮制出来,用来解释清初山东为何地广人稀。元末明初战事确实激烈,死人确实特别多,但连抹黑朱元璋无所不用其极的《明史》也不得不如此记录:“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茍得地,無民何益……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参究历史可知,朱元璋对人口繁衍、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是极有洞察力和远见的。以朱元璋的御军和治理能力,怎么可能纵兵大肆屠戮,甚至是指挥明军屠杀自己的子民?要知道,朱元璋有生之年也一直在提防北元反扑,巴不得人口快点繁衍起来,经济复苏,甚至不惜优待蒙古俘虏、鼓励汉蒙通婚。这样的明军,会为了个剿匪而血洗山东一省?这和什么“张献忠屠四川”一样,有基本逻辑和常识吗?!

 

清初为何山东会地广人稀?这还用说吗?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常熟、大同、汾州、金华、南昌、赣州、广州、潮州、赵州、昆山、湘潭、南雄……随便一个拿出来都是十万老百姓人头起步,蛮清屠杀数十万平民的事件都不是个例!

 

康熙亲自下令纵兵抢掠屠四川:“就地打粮…城池村落…米谷悉行察收”。到康熙24年,四川被杀得不足2万人,史载千不存一二。康熙一朝就杀了数百万四川老百姓!康熙下令迁界禁海,逼迫没准备的百姓三天内迁往界内:违者,妇女凌辱致死,老幼皆屠杀,屋宇一律焚毁。数十万平民就戮,数百万沿海老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天。沿海宽数十里,长近万里无人区!一时炼狱!

 

清初为何山东会地广人稀?为何栽赃朱元璋?只要屁股不是歪的,都应该知道答案。

 

中国人读书读史,从来都不喜欢迷信书籍,中国历史、中国文献都可以合情合理进行质疑。同理,洋人的历史和文献,我们一样可以合情合理进行质疑。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尽心下》

 

合理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性思考去读书,通过文献版本、内容对比、历史环境、自然科学、逻辑推演和生活常识等方式方法,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尽量接近事实之真相。

 

历史嘛,自然容易被人篡改或者删除,而关于狮子的文献记录,我们就能看到文献传承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摆乌龙。摆乌龙又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越古影响力越大、越容易被后世接受、越容易固化和演化。

500

我们来看看古人这个乌龙,是如何把狻猊(猞猁)的记载误以为是狮子的。

 

战国魏·《穆天子传》:“狻猊囗野馬走五百里”。西晋·郭璞 注:“狻猊,師子,亦食虎豹”。

西汉·《尔雅·释兽》:“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西晋·郭璞 注:“即師子也,出西域”。

 

后世把狻猊误为狮子的最终源头,就是西晋的郭璞。郭璞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诸异方术,长于赋文。但他对生物学真不了解,估计是看到“食虎豹”这句时,就认为这要比虎豹更大、更凶猛才能做到,于是想当然以为是“狮子”了。

 

甲.“狻猊”二字的训诂与义理

我们先从文字训诂来看。

 

的异体字。,《说文解字·豸部》:“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身体修长的脊椎动物。隶书将简写为,兽也。,篆文上

500

 “夋”字演变

 

,“以”、“已”之本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用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能左右之曰以”。能用、可掌控之意。

 

,本字为“人”,《说文解字》:“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仁,西汉·戴圣《礼记》:“(经解)上下相親謂之仁……(儒行)溫良者,仁之本也”;东汉·刘熙《释名》:“忍也”。因此,结合此字的两种写法,一舒展,一屈曲,则此字指能屈能伸的仁士。(请注意,和今天合并为“儿”的情况不同,古代“儿”与“兒”有别,一个是“人”的别字,一个是指“小孩子”

 

,《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在此应做举止、步行之意。

,《说文解字》:“行夋、夋也”。综上所述,该字本义表示:有把握、有信心、有仪态的仁士,其儒雅举止/步态。衍生出的“俊、骏、峻、陖、埈”就不难理解,相对前面诸字的舒展、挺立、动态,表示屈曲、后退、停止(完成)的则有“踆、畯、竣”等。

500

儿与夋的两种古篆写法,非常形象

 

如此,从造字角度,我们可以理解:狻是一种样貌、姿态好看,能展、能伏、有韧性、身体修长的动物。这点,猫科动物都符合,包括了狮子。好的,我们继续看下个字。

,本字当是。南朝梁·顾野王《玉篇•豸部》:“貎,䝜貎,或作猊”。,《说文解字》:“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元·黄公绍《古今韵会》:“人之始,如木有端倪……幼弱之形也”。因此从造字角度看,只和“狻”组词的“猊”,是指一种中小型动物,最起码狮子不可能

或有人言:汉前文献未见“”字,通,猊与麑,狻猊多书为“狻”。是也。

 

,上鹿下兒,指幼鹿。春秋·左丘明《国语 • 鲁语》:“魚禁鯤鮞,獸長麑麋”;战国《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礼记·玉藻》:“麑裘靑豻褎”。三国魏·曹丕《短歌行》:“呦呦遊鹿,銜草鳴麑”;《玉篇 • 鹿部》:“麑,鹿子”。

 

因此从造字角度看,原作狻麑的狻猊,是指一种小鹿般大小的中型动物。

我们回头再看《尔雅·释兽》的记载:“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明·宋濂《篇海類編》:“與虥同”,《玉篇·虎部》:“虥,貓也”。《尔雅·释兽》:“虎竊毛謂之虦貓”。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虎竊毛謂之虦苗。苗,今之貓字……釋獸曰:虎竊毛謂之虥貓……竊、虥、淺亦同音也,具言之曰虦苗……竊、淺也……大雅曰:鞹淺幭。傳曰:淺,虎皮淺毛也。言竊言淺一也。釋鳥:竊藍、竊黄、竊丹皆訓淺。於六書爲假借”。

 

由此可知,《尔雅》说狻猊是一种类似浅色虎纹的猫

●跑得快、食肉、凶猛

●样貌姿态好看,能展、能伏、有韧性、身体修长。

●像小鹿般大小

●像浅色虎纹的猫

这些信息集合起来,中国区域里好像就只有猞猁这种中型猫科动物符合条件了。

500

直观感受一下欧亚猞猁的体型

或有人言猞猁体型不如虎豹,怎么吃虎豹呢?

 

那是太不了解猞猁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是欧亚猞猁,出了名凶猛、谨慎、狡猾,喜欢搞伏击,而且非常喜欢有战略目的性地屠杀“天敌”幼崽,近年为大众所知的就是猞猁会偷袭杀死狼崽[1][2][3][4]。其实,只要对目标评估有体型优势,哪怕是虎豹,猞猁一样会设伏击杀对方[5][6]。如果体型相近,狭路相逢,猞猁也会出手,虎豹也未必能赢[7]。

 

所以《尔雅》“食虎豹”记录还是符合猞猁的,应该是古人看到猞猁伏击杀死未成年的虎豹,或者见到猞猁在吃死去的虎豹腐肉。

500

被猎杀的猞猁

(系列未完,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


芋头出品,必属精品。

细致查证,密思唯勤。

滞后热点,少人问津。

平台限流,甚至蔽屏。

码字不易,珍惜有亲。

打赏与否,随君之心,

如觉还好,广告远近。

欢迎转载,出处备明。

莫学方邪,毫无诚信。

 


参考与引用

[1]“抛开数量谈竞争力是耍流氓,用模型推演虎豹、虎狼、狼猞猁的竞争”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M8OL4B505329145.html

 

[2]“猞猁能有多厉害?在森林中,它能大肆屠杀狼子狼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404699188315262&wfr=spider&for=pc

[3]"大兴安岭现中级“大猫”,敢大量屠杀狼崽,无虎豹下已成王!

https://www.sohu.com/a/355253574_578850?scm=1002.44003c.fe020c.pc_article_rec

 

[4]“辟谣!到底什么动物那么厉害逼得猞猁要装死?装死可就真死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649484722053615&wfr=spider&for=pc

[5]“8个月大的虎崽,躲过猞猁攻击” 

https://m.163.com/dy/article/HFB89GII0524I0P1.html

 

[6]“棕熊是老虎的天敌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227697555947354&wfr=spider&for=pc 

 

[7]“猞猁大战豹子”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Y3NzYzMjg0MA==.html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