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会成为下一个土木工程吗?

任何一个专业被称为天坑,与什么工作环境、幸福感之类都毫无关系,唯一决定一个专业是否是天坑的因素就是收入。

英语和国贸专业是不是天坑?但是在2000年初的时候,学好这些专业进外企,普通人还拿一两千工资的时候,这些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轻松过万。

新闻专业是不是天坑?纸媒的黄金时代,一个普通记者每月上几篇稿子,就有大几千块钱。而像那些国内的主要杂志,记者们基本上两周一篇稿子,还不用坐班,加上基本工资就能有八九千,运气好点一两万都不难。

土木专业的情况也一样,以前土木专业毕业生工作三四年收入就几十万的时候,可没人嫌弃土木是天坑。

甚至今天被称为天坑的生化环材,如果明年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能年薪五十万起步,你看还有人说什么“化学太危险,不是人干的”不?

绝大多数的天坑与否都是伴随着行业的盛衰周期而变化的。而某些为计算机专业辩护的理由,其实看一下前面这些专业的变化,就能知道是站不住脚的。

2000年初,英语、贸易专业之所以火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预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与外国人的交流越来越多,所以外语、外贸这类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从后来的趋势来看,这个预测错了吗?没有错,中国的外贸规模的确大了几十倍,越来越多的行业都需要更好的语言技能。

但为啥英语和贸易专业不热了?因为这类工作对技能的需求都专业化了。比如,机械行业要做外贸,现在更需要的是英语好且熟悉行业的技术从业者,而不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不是说“英语”没用了,只是语言技能已经基本成为了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

再比如剪辑,放到线编时代,剪辑就是一份有挺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在之前的十几年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剪辑也是有门槛的——你需要有一台高配置的电脑,熟悉各种特效的操作,所以剪辑师之前的收入也不算低。但是,如今有了剪映、必剪之类的工具,对普通人来说,最多一两个小时就能开始上手剪片了。现在,高端的剪辑师依然稀缺,但那种普通的剪辑师,的确是难以挣到钱了。

对照英语、贸易类专业的变化,也许未来计算机的确会渗透到各个行业——就如同我国贸易规模的增长一样——可既然计算机会渗透到各个行业,那为什么这些行业(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不能自己学习计算机知识呢?的确,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语言水平可能要高于普通的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对于各个专业领域来说,它们更需要的是懂自己专业且掌握一定语言技能的从业者,而不是英语虽好却专业水平一般的从业者。

对照剪辑行业的变化,如果未来一些基础的需求可以被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序、应用替代,那么一些中低端的岗位是否会被压缩?

而在一言难尽老师的答案里,他也提到了服务外包化的趋势——假如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一些基础性工作的人力成本就会过高。而计算机语言的通用性和可以远程协作的特点,则使得其很容易被外包,到那个时候计算机行业的平均收入可能就会回落到平均水平。

当然,这个变化的进程不可预知。也许可能就十年八年,也可能三四十年,如果是前者,可能一个人正当中年就会面临收入急剧下降乃至失业,但如果是后者,则一个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有机会走完整个职业生涯的。而无论如何,在社会大众的评价尺度上,一个专业的“坑”与否,基本就是由是否好就业、是否高收入决定的。

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问“计算机会不会土木化”,倒不如问“计算机的收入会不会日渐趋于社会平均”——在不对进入者的从业资质进行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我认为会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其实计算机行业整体上也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高——因为大量的普通本科、专科生才是各行业的从业主体,如果不看那些头部的大厂,几千块才是普通小企业能给出的行业真实薪资。而就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这可能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其实能告诉我们一个常识:那就是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对于任何行业和职业,都要谨慎乐观。对于一个在1980年代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他到现在可能也还没有退休,但这几十年里他所见到的行业兴衰可能都已经交替了好几轮了。即便是公务员,中间也有过多次财政紧张发不出工资的时候。在这个角度上,只有始终有危机意识,才可能走得更稳一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