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雪糕”遭遇“中年危机”,当何解?
近年来,在各地大小景点,手持文创雪糕拍照成为旅游标配。“舌尖上的文创”大大增强了游玩的趣味性和社交属性。雪糕造型来自景区特色元素,颜值高、清凉解暑,广受消费者青睐。但是今年入夏以来,文创雪糕热度下降,引来消费者频频吐槽。
炎炎夏日,清爽的放飞心情配上一口包含景点文化和特色的文创雪糕,比起直接在朋友圈发定位显得含蓄许多,让旅游体验变得新奇有趣。但是随着雪糕大火,商业属性凸显,“万物皆可雪糕”导致文创雪糕同质化严重、噱头大于特色,有的为了求取差异而标新立异。对此,我们要理性看待。
借由一支小小的雪糕,各地特色得以凸显,迅速“破圈”。让人印象深刻的有圆明园、莫高窟、兵马俑等知名景区的创意之作,文创雪糕让景区特色以更加鲜明、直观的方式在游客心底留有痕迹、久久不能忘怀,饱含历史沧桑的文物以立体、直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也让舌尖上的风景成为夏日里独特的甜。
如今,这股热潮悄悄降了温,有人说,是因为许多景点盲目跟风导致雪糕风格相似,文创雪糕带来的独特性和不可比拟性被削弱,文创雪糕这一品类成为景区标配后,这些缺乏设计感的产品很难再能称得上“高颜值”,也失去了吸引受众的新颖性。同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消暑降温仍是雪糕的第一效用,当文创雪糕变得属性模糊、特色不再鲜明,又比普通雪糕价格高出许多,那么,它的“高溢价”将不再有人买单。
文创,凸显文化属性的时候,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在“创”字上,在发扬景区文化、设计出有历史底蕴的特色产品上上动脑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除了对景区建筑、风物进行“复原”之外,还可以挖掘更为深层次的内涵,比如,西湖断桥残雪创造性地打造出“舌尖上的断桥相会”爆款产品,让产品借由创意出圈。
从“爆火”到逐渐“降温”,当网红雪糕不再“独一份”,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其买单呢?文创雪糕的爆火、降温折射出一些文旅领域存在的创意不足、盲目跟风问题。文创雪糕火了,景区无论大小全都开发出几套,民宿有市场,各地就都一窝蜂开发民俗资源,打造“唯美假日”,丽江老街成为悠闲假期休憩圣地后,各种“慢生活一条街”拔地而起……“哪哪都一样”“换一个地方吃饭睡觉”成为许多人对旅游失去激情的原因之一。爆火的产品不乏亦步亦趋的模仿,却鲜有如首创者一般的成功。究其原因,游客想要体验的是一地独特的文化气韵,而不是复制粘贴之后的“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正是: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止步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