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我们喂屎了:好莱坞的日本ACG魔改之路何时休

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

文/白胡椒

500

在好莱坞“魔改”道路上相继出现的诸多牺牲品,已然让许多人对这一类型的电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PTSD。这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同类型作品的命运,不由地打上一个了大大的问号。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只开口大叔音,全身毛茸茸的电老鼠——《大侦探皮卡丘》里的好莱坞版皮卡丘就要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了。可以说,自去年11月预告片解禁以来,在影迷当中围绕着它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500

而从半年前到现在,虽然不少观众对角色造型也产生了“看惯了也能'真香'”的情感,但《大侦探皮卡丘》作为好莱坞对于日本ACG相关IP的又一次改编尝试,它最终的表现,说实话仍很难预料。

今年二月,改编自日本漫画家自木城幸人的代表作《铳梦》的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上映了,这部影片由“卡神”詹姆斯·卡梅隆担任制片人,历时十余年的筹备才终于登陆大银幕。

然而,令人有些遗憾的是,这部日漫神作《铳梦》的好莱坞改编版本并不受很多原著粉的认可。尽管它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制作团队和超一流的特技水平,却依然无法重现当年的黑白漫画给人带来的震撼与回味。豆瓣和imdb均为7.6的中等偏上分数仍不及漫画原作的好评度,也表明这部日漫神作在改编过程中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

500

无独有偶,2017年,同样被誉为“日漫神作”的《攻壳机动队》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不仅请来了“黑寡妇”斯佳丽·约翰逊饰演少佐,还请来了北野武朱丽叶·比诺什等国际巨星参与助阵。然而,承载着无数人期待不已的IP和阵容,这部电影版《攻壳机动队》经过好莱坞的一通“魔改”,上映后不仅没有收获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反而因为严重的水土不服被原著粉们喷得狗血淋头,最后只得仓皇淡出人们的视线。

500

不过,《阿丽塔》或《攻壳机动队》未达预期的成绩,却并不会打消美国人对于“魔改”日漫作品的热情。事实上,这两部影片仅仅是这两年最广为人知的好莱坞"魔改"案例,还有更多的失败案例因为他们的失败而石沉大海,不为人所知。

这些在好莱坞“魔改”日本ACG作品的道路上相继出现的牺牲品,近年来已然让许多人对这一类型的电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PTSD。这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同类型作品的命运,不由地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好莱坞的“魔改”之路

《七龙珠》系列动画和漫画一度是全世界90后共同的童年回忆,时隔多年,很多人对其中的种种情节和人物依然历历在目,“龟派气功”等当年的热词至今依然活跃在网络。不幸的是,21世纪初,这部动画被20世纪福克斯盯上并购买了版权,2009年,这部童年经典动画被好莱坞翻拍的电影版上映。

为了降低东西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水土不服,20世纪福克斯找来了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几乎完全不会中文的香港导演黄毅瑜;对了应对中国市场,福克斯还请鸡贼地来了全民男神周润发来蹚这一趟浑水。

500

大概,看过原版动漫的人都不会接受一个叫做“孙悟空”的美国人和另一个叫做“比克大魔王”的美国人,于是这部电影烂得理所当然,烂得恰如其分,烂得让观众不气反笑,看这片子还想用怎样奇葩的姿势糟践自己的童年。imdb2.6豆瓣3.7相比,可见热爱日漫的外国人对这部烂片的憎恨更为刻骨铭心。尽管全世界的观众都不买账,从结果上看好莱坞也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

500


同样的2009年,改编自日本CAPCOM公司经典格斗类单机游戏《街头霸王》的影片《街头霸王:春丽传奇》上映,相比于《七龙珠》,《春丽传奇》显得真诚了一丢丢——女主角克斯汀·克鲁克是一个印尼华人与荷兰人的混血,所以说好歹她有一半的中国血统,长相上不乏东方美女的特点以及气质。

不仅如此,这部影片还有郑佩佩何超仪等华人明星出演,拳击打戏上还算得上是拳拳到肉,并不如何精彩但也不至于毫无看点。虽然春丽不穿红色旗袍,不扎丸子头,也没有金刚芭比版的壮硕身材,但至少很漂亮,但除此之外,这片子就真没什么可看的了。

500

2017年,好莱坞“魔改”版的《死亡笔记》上映,由华纳公司出品,网飞平台播出。这部影片真心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豆瓣4.1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硬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话,那么恐怕就只有一句:日版L有多白,美版L就有多黑。

500

一码归一码,与上述那些毫无诚意的改编作品相比,2014年的《哥斯拉》相比之下倒是颇具看点,演员阵容也颇为豪华:“快银”亚伦·泰勒-约翰逊、“绯红女巫”伊丽莎白·奥尔森、日本巨星渡边谦等人的参与让这部改编自日本特摄片的B级电影拥有了A级的制作,好莱坞特效团队精雕细琢下的哥斯拉也终于拥有了丰满的细节。

但这部影片算得上是成功吗?imdb和豆瓣的6.4说明,它也仅仅是刚及格。虽然有明星阵容和A级制作,但强烈的文化背景差异还是让美国出现的哥斯拉显得格格不入,相比之下,帝国大厦的金刚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500

大概美国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根结,于是成功启动了“怪物宇宙”,旨在争取2020年能够让哥斯拉和金刚在美国的广袤土地上快乐互捶,不让哥斯拉去糟践仅有立锥之地的日本了。

500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尝试,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再接再厉。尽管好莱坞在驾驭亚洲文化上始终呈现出一种力不从心,但这并不影响数十年以来好莱坞影人在“日漫改编”这条不归路上前仆后继一条道走到黑的勇气和毅力。《铳梦》之后,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制片人的《阿基拉》还在积极筹备中,指不定哪天就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大明星,大制作,大IP,下次尝试能成功吗?这谁也说不准。

500

“魔改”也不容易

虽然提到了很多失败的作品,但并不是每一次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都是失败的,其实更多情况下,改编作品的失败还是源于制作团队的不走心,只想拿着IP迅速打捞一笔情怀专款。由于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以至于很多改编只是白白消耗了观众的热情和IP的价值,却并没有在改编这条路上有更进一步的探索,只留下一地鸡毛,需要后人来扫除。

不过,即使像《阿丽塔·战斗天使》这样能够看出主创想要做好的初心,却只落得个差强人意的影片,也能体现出改编这件事本身也确实没有那么容易。困难不仅仅是从一种艺术形式转接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适应性问题,更大的挑战在于,对一种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创作

就近举例,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疯狂外星人》,本质上就是对美式科幻片进行本土化、作者化的解构处理,相比之下就没有原IP本来就是中国式科幻的《流浪地球》更受观众认可。

500

而好莱坞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太过于巨大,这种美国式的文化自信导致他们在进行作品改编的过程中,经常会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融合,而是驾驭。

这使得好莱坞的改编,尤其是对于文化差异较大地区的作品改编,既想保留原著气质表现文化包容,又想插入美式特色彰显大国气度,于是常常会出现一种莫名其妙的混搭体验。有的时候比例融合得恰到好处就能迎来满堂喝彩,比如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有的时候则洋溢着浓郁违和感令人不禁咂舌,比如不知道融了多少乱七八糟东西的《功夫之王》

500


相比之下,宝莱坞的本土化处理反倒是更为彻底。他们在处理舶来IP时,会注入一股强大且浓郁的咖喱味进行彻头彻尾的改头换面,以至于消除原IP固有的文化气质从而具备独特的“宝式特色”。所以,看完《未知死亡》,你几乎找不到诺兰《记忆碎片》的影子;看完《调音师》,你也很难从中挖掘到原本法国短片的法式味道。

500

但是,对于好莱坞来说,虽然在解决好舶来IP“本土化”的问题上存在困难,但多年以来无数电影的尝试和成功已经让他们能够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有了丰富的经验,知道在文化选择上如何取舍,尤其针对卡梅隆这样的顶级制作人而言。

客观来讲,《阿丽塔》其实并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文化撕裂感,这一方面源于卡梅隆的处理,另一方面则源于《铳梦》本身就是一部面向全世界读者、日本传统元素稀少的科幻作品。《阿丽塔》没有获得巨大成功,也许并不是因为“本土化”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更多是因为“二次创作”的失败让它最终难以攀登原作的高度。

500

在此,不得不提到另外一部电影。

樱坂洋的轻小说《All You Need Is Kill》与所有前文提到的日本大IP相比,恐怕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但是,由它改编的好莱坞电影《明日边缘》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而且印象深刻。

500

这部影片由汤姆·克鲁斯艾米莉·勃朗特主演,讲述的是阿汤哥饰演的上校通过不断重复同一天的经历并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战役胜利的故事。尽管并不是改编自著名大IP,而是无数不知名的轻小说其中一部,但这部电影却获得了豆瓣8.1imdb7.9的好成绩,也让2014年事业陷入低谷、自身沦为“票房毒药”的阿汤哥慢慢有了事业回春的迹象。

同样是大明星,大制作,日漫IP,科幻题材,但《明日边缘》与《阿丽塔》相比,甚至于跟上述提到的所有日漫改编好莱坞电影相比,其实都更为优秀。而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500

首先,《All You Need Is Kill》是一部轻小说,与《七龙珠》、《攻壳机动队》、《死亡笔记》、《铳梦》等等全世界知名的日漫经典相比,不仅没什么名气和粉丝基础,而且体量更小。但这也就意味着改编难度更小,能够完整紧凑地塞入一部电影2个小时的时长内,没有太过复杂的世界观展示和名词解释,能够让观众迅速代入剧情。

其次,《明日边缘》的剧本更加优秀。虽然故事是阿汤哥一天的无限重复无限死去,但剧本本身是单一线性发展的,节奏紧凑,引人入胜,起承转合以及矛盾冲突都符合好莱坞剧本的规范,虽然算不得如何优秀毕竟同类型影片有《土拨鼠之日》珠玉在前,但本身没有太大的毛病,观众能够迅速看懂。

500

还有一点比较特别,因为当时阿汤烂片不断名气下滑,《明日边缘》本身资金有限,不能与《阿丽塔》相比,也就没办法花太多精力在特效的创作上。因此,它力求做到故事的吸引力远大于特效的呈现度,才让这部影片显得看上去虽然特效很粗糙,但是片子本身很好看。虽然特效和故事双管齐下两开花更好,但在条件有限的前提下,重故事文本比重特效更能赢得观众的青睐,毕竟,特效只是包装,故事(妹子)才是内核。

500

整体看来,《铳梦》、《攻壳机动队》、《七龙珠》这样的大IP由于体量巨大,本身就具备更高的改编难度;更何况从日本文化移植到美国文化,从动漫移植到电影,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和连载强行压缩成两个小时的银幕体验,每个作品还有那么多的IP粉丝对其中的设定和情节如数家珍,改编过程不管如何取舍都会有人不满。

因此,好莱坞将这么巨大量的东西改编成电影这件事,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

“魔改”与好莱坞的日本情结

但是,让好莱坞放弃对日漫的觊觎又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情,毕竟好莱坞一直对神秘的东方文化抱有一种情结,对日本元素也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其实更多的情况下,除却指名道姓的著名日漫改编电影,好莱坞在日本元素的运用和借鉴上远胜于中国元素。由于日本电影对于意境和形式感的把控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很多导演都会向日本电影取经,借其神而不具其形,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成为电影的骨血。

500

近三十年叱咤江湖的“新好莱坞四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马丁·西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当初全部是黑泽天皇(黑泽明)的死忠粉,甚至组队去日本追星。有时候给他打下手;有时候荣幸的话则能有机会客串一把黑泽的电影;黑泽明拍片子没钱的时候他们更是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砸钱投资。

因此,你能在这四个人的电影里看到许多对于黑泽明电影的致敬,比如卢卡斯《星球大战》里一高一矮两个机器人,致敬了《战国英豪》中一高一矮的两个流浪汉;光剑对战的姿势和形式感,也像极了日本武士道。

500


众所周知,昆汀·塔伦蒂诺是香港武术片和日本武士片的狂热爱好者,在他的影片中也不止一次向观众们展示了他自己的观影癖好,而《杀死比尔》就是其中的集大成之作,昆汀确实将一个美式复仇故事做出来日式的形式美感。

500

仅有四部长片动画却被封神的今敏也深受好莱坞创作者的青睐达伦·阿伦诺夫斯基《黑天鹅》《梦之安魂曲》借鉴了《未麻的部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借鉴了《红辣椒》,关于此事的争论至今讨论不休,但必须承认的是,今敏确实令人惊叹。

500

2003年,当时还是兄弟的沃伦斯基姐妹《黑客帝国:重装上阵》上映前,邀请了许多知名导演和编剧制作来《黑客帝国动画版》,其中前田真宏担任第1集和第2集的导演,川尻善昭担任第4集和第5集的编剧,森本晃司担任第6集的导演,渡边信一郎担任第3集和第7集的导演。2017年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也拍摄了先导片,其中,《2022黑暗浩劫》的导演也是渡边信一郎。

500

其实说这么多我们会发现,好莱坞将日本已经成为著名IP的东西,尤其是体量庞大的动漫作品整个拿过来重新改造,结果常常是不尽人意的,但是在自身创作的基础上融入日本元素或者据此进行重新创作,反而更容易出现优秀的作品。

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人们不需要用不同的形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经典,因为经典既然已经成为了经典,就是很难被超越的;相比之下,人们更乐意看到新的东西通过时间的锤炼成为新的经典。

500

但是现在,不晓得是不是因为创作者的创作力集体枯竭,各种翻拍和改编层出不穷,有潜力成为经典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少,各路新瓶装旧酒的老调重弹反而越来越多,本质上还是吃情怀老本。

翻拍或者改编本身不应该被滥用,因为改编与被改编应该是互恰的。比方说漫画改编动画,小说改编电影或电视剧,尽可能保证体量上的相似性,保证将同一个作品在不同载体上相对完整的转移,能够用另一种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不是一个拐卖情怀的骗局,更不是偷懒不去创新的借口。

结语

鲁迅,或莫言,也可能是泰戈尔,或者是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二流的小说能改编成一流的电影,但是一流的文学作品永远不可能改编成一流的影视作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500

有些实在很难改编的东西就放过它好了,毕竟,不是什么改编都能像《哈利·波特》或者复联那样,能花十数年的时间去慢慢打磨,最后自成经典。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