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今年中美间的三次部长接触

浅谈今年中美间的三次部长接触

——见个面总比老死不相往来好吧!

2023-07-13

 

在美国2020年总统选举效应的惯性大致消退,新一届大选尚未高潮之际,任期业已过半的美国第60届政府开始了调整美中关系的步伐。其中的典型标志就是在特朗普政府实施对华贸易战之后,已经中断经年的两国部长级接触陆续开始恢复。

就在2023年的年中,从布林肯、耶伦到克里接踵而至,来到北京。据说,其商务部长、贸易谈判代表等也在排队。

在如何看待这件事上,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清醒认识到两点:

在如何看待这件事上,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清醒认识到两点:

第一,随着这个国家日益陷入社会撕裂、国内政治日显极化、两党争纷愈难调和,以实行遏制乃至彼此脱钩为基调,主张所谓对华强硬的政策目标取向正在成为华盛顿新的“政治正确”。

即,美国政治的“环境不友好”,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中美两国关系乃至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甚至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因为,从“日不落帝国”到华盛顿霸权,这些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是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为了继续维护并持续当今他们那些源自掠夺与政治欺骗得来的财富并建立起来相对于“南方国家”幸福得多得多的奢侈生活,这些人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

从那个“大陆平衡手”在一战前如何处理与新兴崛起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国的关系,到二战后山姆大叔与苏联怎样从战时盟友迅速转化成为两个敌视的超级大国之间生死角逐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应该看到并深刻理解,历来崇尚强权、骨子里天生具有强盗基因,源自北欧海盗的这个盎格鲁-萨克逊种族是怎样对待国际社会的新生力量的!

然而,中国的发展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大并且不可或缺的影响,同时迫使白宫必须保持与中国一定的接触与沟通,从而避免发生在他们眼中的所谓“误判”以损益其的战略利益,并就某些如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涉及全球而美国无法单方面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商。

这就是中美关系问题上的两个方面与两种性质,即持续对立与偶尔沟通、不断冲突与时而缓和。当然,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在可以预期的不远将来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的前夜,华盛顿以竭力遏制中国的继续发展为宗旨,异常疯狂的行为举止。

第二,我们更要看到,现在布林肯们访问北京,也是约瑟夫·拜登上台时间太半搞出的那些新的动作,加之上届政府简单粗暴政策并未达到他们原来设想的目的,并“在针对中国进行的战略态势塑造中展露的颓势”(1)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一个体现。

这大慨就是此时这些美国部长到访中国首都的起因吧!

今年中美间的部长接触,还得从六月初的香格里拉论坛说起。

众所周知,我国的西边有个“欧洲安全会议”,即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在东方则有个“亚洲安全会议”,即在新加坡城举行的香格里拉论坛(香会)。这实际上是“一轨半”半官方性质的国际会议,但与此前仅由政府官员参与的那些国际会议截然不同,这是越来越受到主要国家政府的重视,非正式的、方式灵活并且没有任何国际法意义约束力的国际对话机制,并正在日益成为有关国家向国际社会宣讲自己观点与政策主张的国际认识战、舆论战的新型舞台。

在2023年度香格里拉论坛开幕之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外交部就已明确拒绝美国国防部长要求举行两国防长会晤的要求。不过,在论坛正式开幕之前,在东道主举办的欢迎宴会上李尚福将军并没有拒绝与隔了两三个座位,基于肤色、血统与性别并因拜登儿子生前的极力举荐而成为本届美国内阁成员的那位大块头非洲裔黑人部长的握手。美国佬有时也真的很可笑:在肆意制裁别国政府要人并因其前众议长访台而中断与美的三个军事沟通机制的同时,却又想要与人家进行正常的军务交流,他们这样的脑回路不得不让人“佩服”!更有有意思的是,在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之后,奥斯汀在其任期内大概就难以再见到数年前就被美国人“制裁”的李部长了。

于此的最新动态是,在无法建立正常联络的现状下,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12日发布消息,美国东部时间“当天中国驻美国大使(赴美前任中国副外长)谢锋应约会见美国助理国防部长拉特纳2)。翻译过来就是美国国防部主管国防政策的这位助理国防部长邀请中国大使去五角大楼,讨论“两国国防关系”和“一系列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体现出美方希望和中国军方高层进行沟通的迫切性”(3)。在山姆大叔的军事外交史,估计他们未曾陷入过如此尴尬的境地。

布林肯走了,耶伦来了;耶伦走了,克里又要来了。

如果真这样下去的话,北京是否应该设立一个“美国部长月”?

其中前两位,一位是务虚的,一位是务实的。

被中国网友称为“大骗子”,就是那个要为中美关系安装连他自己也还没有弄清楚是什么的“护栏”的资深民主党政客布林肯,要同我们谈“规则”;先后担任过领导这个目前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经济事务三个最高职务(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联储主席和现任财政部长)的耶伦女士,想要我们继续购买新发行的美国国债。

而2004年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此前也曾作过美国国务卿的现任美总统气候特使的克里先生,则是要在“美国不会给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4),坚决拒绝对在西方早期工业化中遭受气候灾害重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补偿资金,即想在“空手套白狼”这个大前提下,继续向我们推销他的那个“高大尚”的“人类理想”。不过,他此时似乎也已经不太喜欢讲提那个希拉里最喜欢的“人权”问题了!

看到形形色色的这些,想想都有意思。

每当在他们国内大选时总是受到各色政客不遗余力的抨击而“躺着中枪”的中国,此时似乎又快成了他们的“同行者”甚至“拯救者”。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些政客回国后就开始变声,屡屡言而无信,这已成为某些美国政客行为艺术般的常态化表演。再过一年半之后,当新一届美国政府登台时还不知道华盛顿又将上演些什么新的闹剧!

我们看到,事后双方并没有发表联合声明,记者会也各自举行,这说明布林肯与耶伦的北京之行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具体成果。当然,也留下了进行协商“有弹性和富有成效的沟通渠道”5)的后续官方安排。

听其言、观其行。见个面通个气,总比老死不相往来好吧!

在今年的北约维尔纽斯峰会上,拜登曾经说过,“俄罗斯明天就能结束战争,撤出在乌克兰的军队,承认国际边境线,结束它对俄罗斯的不人道攻击……”并一度宣称“我新的最好的朋友,中国的莫迪”6)。看来老眼昏花的这位年迈的美国现任总统,不但存在老年人常有行为障碍,在思维意识水准方面似乎也在走下坡路了!

对此,我们还能相信他的部长们说的话中还有几份可信度呢?

 

                                    初稿写于2023年7月13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