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4年期间中国人民到底有多绝望?
首先,对于整个14年抗战(1931-1945,这个叫法真的很别扭,总觉得教育部也在忙着跟风,具体解释另外写)分成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到长城抗战失败和《塘沽协定》。
这个时期内,总的来说中国人民开始觉醒,意识到日本妄图彻底灭亡中国的阴谋“田中奏折”正在开始实施,主张积极抗日的呼声很高,看不到什么绝望。
同样,国民政府层面倒是小心谨慎,暂停了在江西的“剿共”,一面加强国防准备抵御侵略,一面试图争取国际干预解决,中间也不乏“一二八”上海抗战和长城抗战这样的亮点,恐怕也算不上绝望。中共方面,内有王明等国际派掌权,外部面临国民政府的生存威胁,加上地理位置,大部分精力还顾及不到抗日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从《塘沽协定》到1935年12月。
这个时期抗日救亡运动处于低谷期,一方面是国民政府的严厉镇压,另外则是《塘沽协定》基本上划分出来了日本前几年侵略成果的边界线,使一些人误认为日本这一轮侵华就会到此为止。
国民政府方面,即使认为中日会有民族命运大决战,也没有意识到很快就会到来,当然还是有备战的一些工作在进行,包括加大“剿共”力度。
这种情况下,抗战更像是一面政治正确的旗帜,其名义下带有太多的其他内容:军阀们希望借抗日来自保并且进而壮大自身,甚至中共的战略转移——长征都叫做“北上抗日”。在这一阶段由于对于民族危机认识的局限,也谈不到太多的绝望。
第三阶段:从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共瓦窑堡会议到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这个阶段抗日救亡呼声再起,走在最前面的依然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其背后当然有“何梅协定”、《秦土协定》这些日本重新紧逼中国的例证,不过有民族危机是一回事,意识到民族危机是另一回事。
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知识分子为首的抗日力量的新整合,尤其是以抗日为旗帜的整合。比如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意识觉醒和阶级力量整合放在一起,如果不是冲淡也是很少再去谈什么绝望的问题了。
就连过去我们官方教科书里一直认为是软弱妥协的国民政府,在1936年以后的对日谈判中也不断强硬起来,甚至提出取消伪“满洲国”这样的反建议。
第四阶段:从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到武汉广州失守。
这一阶段国共双方加上全国大多数民众在抗日问题都是比较积极的。即使有较大的损失(包括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也未曾摧毁人民的抗日意志,这个时期还是谈不到绝望的。
毕竟国民政府的四大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还是比较有章法的。中共搞的敌后游击战也充分发挥了其长项,在农村根据地扎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五阶段:从武汉广州失守到珍珠港事变美国参战。
个人认为这一时期是整个14年抗战里中国人民最绝望的时期。
之前的一系列会战的失败,最有价值的半壁江山沦丧,国民政府内部的投降风潮,都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日本开始巩固占领区做长期打算,国民政府不但无力反攻,反而在一些局部战役中继续失败。
除了局部战役(例如三次长沙会战)和保住了重庆这个陪都等,坏消息太多。
中共的敌后战场,除了百团大战曾经明显威胁到日军后方外(这也是个党内国内都颇有争议的问题),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基本可以看做中共保全自身力量并且积聚力量的努力。毕竟能写出《论持久战》的只有毛爷爷,能看懂《论持久战》并且充分掌握其中精髓的也仅限中共高层少数人。好在中共在这一时期逐步加强了党中央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管基层怎么想,只要高层怀着希望,底下即使有绝望情绪也不妨碍大局。
国际上看,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屈服于日本在中国的侵略甚至默许侵略成果了(日英《有田—克莱齐协定》、日法印度支那问题)。30年代一度出现的中德日三角关系彻底坍塌,德国已经彻底倒向日本一边。苏联也在一度支持中国抗战后(例如武汉会战时期的苏联空军参战)转为保全自己的远东地区并且顺带着要求日本承认外蒙古现状,到1941年的《日苏中立条约》签订,日苏妥协出卖中国达到顶峰。
至于美国的态度,确实有转变:从桐油华锡贷款到废除《美日商约》直到对日本禁运石油,支持中国抗战抵制日本侵略的考虑确实在逐步主导美国的政策。不过这样的政策不易被民间所察觉,即使学者今天还有认为美国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前还有日美勾结出卖中国的嫌疑。这时期的民间对侵略后形成的新秩序开始习以为常,知识分子们着手保留文化遗产,期待着合适的机会重振民族精神,以及类似于波兰那样的复国起义。
第六阶段:从珍珠港事变美国参战到抗战最后胜利。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绝望情绪在逐步消失,即使有豫湘桂大溃败也不能逆转这一趋势。
美国参战终于让蒋介石如释重负,天塌了也有大个子来顶着啦。即使军事上中国并未取得显著胜利,开赴缅甸的战役也是一波三折。但是中国因为站队正确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战争援助和军事上的支持,美英与国民政府相继签订新约废除了一些不平等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中共方面也同样能感受到精锐日军去东南亚之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的宽松。人民群众即使对这些不能充分把握,也至少能从面对的国共双方来说感到隐隐约约的胜利希望。
不过也就是这个时期,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等着胜利自动到来而保存自身实力的策略,却犯了致命的错误。美军还有后来的苏军是不会白白的帮助中国收复失地的,你自己不想办法去打败日本收复失地,却忙着准备未来的内战,轻则损害当时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中国国际地位,重则直接影响到中国战后自身主权权益和利益的安排,例如雅尔塔协定。
甚至不要等到战后,1944年日军在中国就以最后一搏的“一号作战”彻底击碎了国民政府沉迷于其中的“大国梦”。个人认为这一阶段才是中国主权权益和利益受到最严重损失时期,因为日本败局已定,它拿走中国多少我们可以战后索要回来(事后看来由于内战等原因连这个也没做到),可是未来的世界是美苏两家说了算,自己不强怎么可能在美苏面前硬气呢?
到最后,中国名为战胜国,甚至官方教科书都把抗日战争说成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可是遭受的损失甚至远超过一些战败国。苏联在长城以北的东北、新疆、外蒙的漫天要价,美国战后的通商航海条约等,都是强加给我们无法拒绝的,甚至我们有可能被美苏两国搞成另外一个德国。
现在看来这些丢失的权益和利益如果不是后来中共的胜利是极其困难要回来的(除了外蒙古独立之外,1950年左右中共政府基本收回了所有这些权益和利益),这才是真正应该绝望的地方,因为美苏两家的力量远在日本以上,可是当时看来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