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3)孙坚vs董卓的梁东之战
“梁东之战”是由屯兵于鲁阳县的孙坚率军北上而引发的。当时孙坚率军行至梁县以东时,遭遇董卓派出的军队,双方激战之后,孙坚军败北。
【发生时间】
陈志《孙破虏讨逆传》提此事时并无时间记载,前后相关事件顺序为:
鲁阳践行→梁东之战→阳人之战。
陈志《董卓传》连此事都未提及;倒是范书《董卓传》把“梁东之战”和“孟津之战”列了个顺序。如下:
梁东之战→孟津之战→(明年,191年)阳人之战。
《资治通鉴·卷59》载“鲁阳践行”事,列在初平元年(190年)“冬”,而唯一出处陈志《孙破虏讨逆传》根本就没提“冬”字,司马光如何得知?已经无从可考了,就姑且相信他手头上有现在已经失传的史书吧。
史书上的“冬”就是农历的十月至十二月,所以综合起来看,整个事件顺序是:
(初平元年冬,十月及之后)鲁阳践行→梁东之战→孟津之战→(次年)阳人之战。
说明:“梁东之战”的发生时间不能晚于初平元年(190年)十月。
但是范书《献帝纪》把“阳人之战”放在初平二年(191年)二至三月,以至于《资治通鉴·卷60》把“梁东之战”也放在初平二年(191年)二月,与“阳人之战”合并,我觉得,这是司马光为了叙事方便,也是编年体常见的叙述方式,并不符合史实。
孙坚
【参战人员】
范书《董卓传》载:孙坚亦率豫州诸郡兵。
这句话可证明此时豫州刺史孔伷恐怕身故或者离任。豫州刺史(袁术表)孙坚、颍川郡太守李旻率军北上,遭遇敌手为徐荣、李蒙。
《太平御览·卷645》引《英雄记》:董卓攻得李昊、张安,毕圭苑中生烹之,二人临入鼎,相谓曰:“不同日生,而同日烹。”
——这里提到的“李昊”应该就是范书《董卓传》中提到的“李旻”,而张安官职身份不详。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纪》还提到了“袁绍豫州从事李延”,如果是袁术设的豫州从事,倒可以说得通,因为在本年,两袁尚未翻脸,袁绍尚未干涉豫州事务存疑,或以“袁绍”为指代盟军。不论何种解释,都可以确定“豫州从事李延”参战了。
陈志《孙破虏讨逆传》还提到了孙坚的部将祖茂。
《袁纪·卷27》则是说牛辅派遣李傕、郭汜、张济、贾诩这四人率军出击,在梁县东击败孙坚军,然后说“复相合战于阳人”。
当然袁纪的时间有问题,把此战放在初平三年(192年),这时候反董联军都解散了;更何况袁纪在前文初平二年(191年)也提到“孙坚自阳人入雒阳,修复诸陵,引军还鲁阳。”由此可见,袁纪对孙坚的战绩存在时间错乱的问题。
周天游注:袁纪上卷已述孙坚自阳人进据雒阳,此又重出,恐有误夺。且坚于梁东一役,乃败于徐荣之手;而胜于阳人,系破胡轸、吕布之师,袁纪误也。
另外,牛辅有调军之权,也是初平二年(191年)三月,董卓入长安,布防三辅时所给牛辅的任命。所以,我怀疑是袁纪中关于“梁东之战”及“阳人之战”的内容本是放在初平二年(191年)初(类同《资治通鉴》相关内容),是后人抄书时被误置于初平三年(192年)初了(这大概是周天游认为的“误夺”)。
综合看来,参战双方人员为:孙坚、祖茂、李旻、张安、李延VS徐荣、李蒙。
【战斗过程】
这场遭遇战,没有像“荥阳之战”那样“力战尽日”,孙坚军应该是很快就被徐荣+李蒙击败,孙坚只率数十个骑兵逃出,李旻、张安、李延及大量豫州士兵被俘。这些战俘随后被送至毕圭苑(毕圭苑位于雒阳城西),均被董卓下令处死。
陈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移屯梁东,大为(董)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孙坚在逃亡的时候,董卓军的骑兵也紧追不放,孙坚当时戴着红色头巾(赤罽帻),比较显眼,于是他命令身边的祖茂换上自己的红头巾,如此,董卓军骑兵就去追祖茂了,孙坚这才逃过一劫。
祖茂
“换头巾”这事肯定不比“曹洪让马”,曹洪是主动让马,而祖茂肯定不是主动要求换头巾的,他心里肯定一百个不愿意,但是情况紧急,也没办法。幸亏祖茂也算机灵,跑到荒郊的坟岗,下马把红头巾挂在烧柱之上,而自己躲在草丛之中。董卓军的骑兵发现上当后才撤走。
陈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常着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着之。(董)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中华书局和汉典都没有翻译这个“烧柱”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能脑补是一种直立的柱状物,用于某种祭祀活动。
孙坚虽然吃了败仗,但返回鲁阳县后,继续收集残兵,整顿兵马,次年再次进兵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