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祖命名元蒂论——观《西游记之再世妖王》有感
最近我看了去年(2021年)推出的卡通电影《西游记之再世妖王》,大体的故事是说世上最早一只妖是妖祖,唤作“元蒂”,佛陀的一名弟子(唐僧的前世)用自己全部的元气镇压了元蒂,让它不能兴风作浪。当然电影里的反派不会这么容易被搞定,到了这一世,唐僧取经的路上,元蒂再次出来,阻挠唐僧取经,最后被孙悟空等搞定。
电影里设定世上最早的一只妖是妖祖,这个没毛病,“祖先”的地位,当然先到先得嘛。妖祖唤作“元蒂”,这个设定有趣。“元”说明他是和“元始天尊”、“先天一气”、“元气(元炁)”有关。“元”代表宇宙最初始的能量,可以化为世间万物,但又不是任何世间万物之一,甚至也不是世间万物的总和。“神无方而易无体”,“元”或曰“元气(元炁)”无形无相,自然没有任何形体。
“蒂”是花、果、植物连着根的部分。在此,“蒂”的根是“元”,也就是“先天一气”、“元气(元炁)”,同时“蒂”又是具象化的、有具体形象的。因此“元蒂”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既有“元”、“元气(元炁)”的部分,也有“蒂”具象化的部分。“元”也有最早、最初始的意思,“元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最早的“元气(元炁)”具象化为有形有相的东西,也就成了妖,最多算最早的妖,即妖祖。
上述设定的逻辑非常符合《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道理。“元(元气、元炁)”是无形无相的,一旦有了形象,等于走歪了路,当然就变成了“妖”。
从“元蒂”自身的角度看,“元蒂”之所以起一念无明而从先天尊神的领域跌落入下乘而为妖祖,可能因为光关注那个“蒂”而忽略了“元”,用现代语言说,是光关注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质。“元蒂”之所以之所以牛逼,是因为那个“神无方而易无体”、无形无相的“元”,而并非是“蒂”。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可堪浩叹!
当然也有可能“元蒂”是“元气(元炁)”最初的造物之一,只要有了形相,哪怕只是模糊的影子,就偏离了无极先天大道,相对先天尊神而言,都算变成了“妖”。如果是这样,“妖祖”的帽子“元蒂”无论如何都是要戴上的,与其主观想法无关,这就是他的使命,总要有人来当“妖”嘛。
电影又说,佛陀的那名弟子(唐僧的前世)元气并不很多但可以镇压住强大的“元蒂”。本人认为,原因是看似不多的无相的元气直通先天“元气(元炁)”,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补充,如《道德经》所说“用之不勤(疑为尽之通假)”,足以镇压任何看似强大的有形有相的后天的东西,包括“元蒂”。
早年镇压“元蒂”的佛弟子转世为唐僧往西天求取真经,“元蒂”再出世来捣乱,一方面是因果报应,另一方面这次是孙悟空出面摆平的,而孙悟空在《西游记》里就代表先天的“元气(元炁)”。归根结底,“元蒂”两次被镇压,本质都是“元气(元炁)”压制了“元蒂”,用哲学一点的语言说,是本质战胜了形式。
关于本质战胜形式,可以多说两句,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标榜“民主”,包括中美两国。中国的“民主”主要是从目的上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国的民主主要是从形式上讲的,为“民主”而“民主”,为形式而形式,社会问题一个都解决不了。两种“民主”模式孰优孰劣、孰胜孰败,看过这部卡通电影,就可以知之矣。
《西游记之再世妖王》票房尚可,在豆瓣上评分却不高,但基础的设定是很有内涵的,经得起品味、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