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需要一个前提

【本文来自《甘地的优点,魅力是什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从“技术角度”提一个问题哈。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得到推广需要有一个前提:民众的社会生活水平必须低到相当的程度。

当民众通常情况下的生活水平已经被盘剥到相当低程度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会让大多数民众感觉已经被“置之死地”了,无非是感觉稍微再不堪一点儿罢了。否则,如果大多数民众是:虽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隔一顿后就又有了下顿得话,那么民众也很难彻底摆烂,还会骂人:”你不想活我还想活呢!“

印度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地区(恒河以南),即使是底层民众,也没有家徒四壁、屋无片瓦,没有活路的感觉 ------ 因为没有房子也不会冻死。亚热带植物生长旺盛、物产丰富,随便种一些、摘一些就可以活命 ------ 比黄泛区的人民条件好太多了。所以,从纯技术角度讲,印度大部份人民选择摆烂无非是吃得更不堪一些,睡得更不堪一些,也并不是走投无路的状态。

印度寺庙众多、乐善好施者众、很多”无业流民“的日常站姿就是发呆,这些生活习惯和民俗都很适合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换个国家开展是很可能打折扣的,就不说北方稍冷一些的地方,哪怕是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都不行,因为各有各难念的经、各有各的小九九、各有各的小欲望。从这一点看,在占印度人口大多数的中、低种姓人群中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全世界最合适的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