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了十个身价过亿的CEO,我终于看懂了有钱人的“奋斗”
01
最近,马老师特别火,一次一次地和大家聊起996。
这几天,和身边的朋友反复聊起普通人奋斗的意义。越来越多人相信,穷忙是一种宿命。有人说起最近大热的香港真人秀《穷富人大作战》,富人体验过穷人生活后,得出的结论却很扎心,同一个物种,两个世界。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996会引起这么大争议,在马老师眼里,为了热爱的工作,别说996,007也是值得的。可在大部分人眼里,只有不工作,才能愉快地生活。
同样是一天24小时,同样是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和拥有的财富却有天壤之别。所以,在奋斗这件事上,穷人和富人很难达成共识。
过去,我也很相信不可逾越的贫富差距,可这几年,见了越来越多难以置信的逆袭案例。
那些原本跟你同一起跑线的人,没折腾几年就身家过亿,成了“张总”、“李总”,而你还在为税后到手那几千块钱发愁。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背景人士”含着金钥匙出生在罗马,而是有些人就是比你跑得快。从这些人身上,你能总结出一些共性,也能更加理解有钱人的世界。
02
你的舒适区,
就是你贫穷的根源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拿了融资,取得阶段性胜利,请我们吃饭。
桌上,每个人都夸他当初勇敢,不惜当初跟家里闹掰,硬要跳出体制,还好如今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其实他家里有好几个亲戚都是商人,所以都不想再让他吃创业的苦。上学那会他爸妈就一直灌输死工资的好处,也一度让他觉得每个月有人发工资就是最大的成功。
但朝九晚五那两年他过得很不痛快,一边是雄心壮志,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工作。起初,他还打算两边兼顾,可很快就败下阵来,得出一个结论,工作耽误赚钱。
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人这辈子总要有一次破釜沉舟的勇气,大不了再回来拿死工资。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稳定,是人最难突破的舒适区。可这两个字,也是贫穷的根源。
有时候由不得你不信,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在这点冲动里。
1984年,21岁的潘石屹还在河北廊坊石油部管改革研究室工作。他很聪明,也很努力,月薪100算是高工资。
凭着对数字天生的敏感,潘石屹很快得到局里领导的赏识,但他对这种清闲的生活并不满意,24岁的他,放弃了这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变卖家当,南下深圳,穷到只剩一条裤子,却用80块钱换来了300亿身价。
1991年,20岁的马化腾还是一个内向的程序员,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他唯一的资本是写过几万行C语言代码,也接过几个项目。
但他一直想创造一个产品,让很多人用。但是当时公司不支持他的想法,只好自己创业,也才有了今天的腾讯。
2006年,23岁的张一鸣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全面负责搜索研发,看到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后,他说想去大公司看一看。
张一鸣选择了微软,却只待了半年,理由是,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太无聊了。离开微软后的张一鸣,拒绝了很多邀约,一步一步打造出了今天的头条帝国。
我从不支持无脑创业,但我相信,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注定会越过越穷,死工资永远也跑不赢通货膨胀。
现在人总说自己穷,可你给他们富的机会,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做,毕竟舒适地带之外,有太多不确定。人总喜欢为十年后做打算,可想太多的结果,常常是一步也走不出。
有时候,不给自己留后路,才能逼自己向前跑。
03
无论多穷,
都要往富人堆里扎
在今年湖畔大学的开学致辞中,马云说:“大家来湖畔,不是为了混圈子而来。我一直讲,同学之间不要做生意,这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一个交流的场所。”
但我想,这恰恰是圈子的重要性。
很多人说,以我现在的水准,根本不可能混进大佬的圈子,就算有机会聊上两句,也得不到想要的资源和帮衬。
其实,很多人误解了混圈子的意义。
对于普通人来说,混圈子的意义是学习,而不是交换。你最该从大佬身上捞到的东西,是他们看待财富的方式。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么一种人,一看见大佬就往上靠,不管自己有几斤几两,哪怕端茶递水,也要挤进大佬的世界。
我以前有个同事,年纪不大,野心不小,还是普通员工的时候,和组长混,当了中层,就和高层混,几年前,花了30万读了个MBA,认识了一群各行各业的大咖。
那时候,很多人劝他,总裁班的毕业生都把公司做垮了,去了就是浪费钱。
可他有一套逻辑,别人说什么我不听,必须得自己试试看。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和他共事的后几年,明显感觉到他看问题的视角很不一样,多了那么点烦人的老板思维,和老板聊天,也总能正中要害。
他跟我说,其实和大咖同学们也说不上几句话,可听他们说话,真的长见识。
这大概就是普通人混圈子和精英混圈子的区别,前者真的只有混,而后者闲聊中,有知识点。
至于为什么,其实很简单。
混普通人混圈子是跟一帮朋友一起混,彼此诉诉苦水。
精英们的混圈子是要不断去找比自己优秀的人,与他们交往,能找到人生很多难题的答案。
犹太人有句名言,再穷,也要往富人堆里站,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到优秀的人身边去,哪怕站在身后,你的眼界和格局也会大不一样。
- 下一页
你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你更没办法拉起懒床的死宅。
除非你是他妈。
——别偷换逻辑了
所谓“破釜沉舟”并不是“只要...就”的关系,而是“如果...才可能”的关系
也就是说:并非只要破釜沉舟就能成功,而是如果破釜沉舟也许才有成功的一点点可能性而已
既然说到可能性,那这个可能性有多大?1个成功的破釜沉舟者背后,是不是有99个或者更多的失败者?你确定你看到的不是“幸存者效应”吗?
随着阶层越固化,每个成功者背后的失败者越多,破釜沉舟成功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个才是真相吧(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日本那般的低欲望社会就出现了,反正奋斗毫无意义,不如尼特等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