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不愿意招生,应该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国家在政策引导方面还欠缺
【本文来自《现在十二年学制及学科与原十年学制及学科的设置,到底谁更能适合我国现在的实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淮河晚风
当年改革,一个是为了义务教育,二不涉及的到高等教育,所以好改革,如果按照你的设想,这个是做特大型手术的,基本上14亿人都影响到。
另外就是你对目前的高等教育一点都不了解,高职全称“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是目前全部国内大学招生的主力,大约占高考招生的60%,职高全称“职业高中”实际上和普高是平级的,中考志愿平行选择普高,职高。职高有专门的对口高考,当初教育部这样规划的,结果呢,群众用脚投票把职高变成差生集散地。对口高考因为生源太差,逐步高校不愿意不招生了。
你说的对也不全对。
以前的路径是职业高中毕业后的去向是进入社会实践,即打工。我提出的是:职高--高职这条线,这条线是走的实际技术操作,也就是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这条路。也就是说:中考后,没考上普高,但是还是有考大学(高职)的机会,没考上,起码还有自己所学的技术。所以,症结就是在这,职高毕业后的只能是去打工,所以群众认为是差生的集散地,同时职高也担负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从学生组成部分来,相较于普高,的确属于差生(其实,也不能这么说是差生;他们只是不喜欢读书,也许他的天赋在于动手能力强呢,适合某类领域制作呢?)他们还能参加相关专业的技术学院的考试取得同样的大专、大学文凭。不过,他们的试题方向、科目、专业要求及录取有差别。
高校不愿意招生,原因是生源差。不对,这应该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国家在政策引导方面还欠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1、是当时的教育改革就是摸石头过河,本末倒置,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结果貌似改革成经济效益的比拼了(自负盈亏模式都有);2、当初很多技工校、中技校、大专都合并转为现在的一本、二本、三本学校了,各个学校都在扩招,专业的设置也是重合较多,没有自己专业特色(包括冠名为专业类的学校,如:铁道、煤矿、石油等等);3、除了什么985、211的毕业生工作、收入的光环比较亮,其它学校毕业的学生其实与以前的初中生、高中生又有多大的区别,甚至还不如改制前的初高中生。滥竽充数的多了,所以毕业后工作不好找或瞧不上,送外卖、快递、跑网约车等等(不是歧视这类职业,而是说这类职业根本就不需要大学生来做这些职业)就不奇怪了,这跟初中生、高中生去做这类职业有什么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