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大决战》,评胡锡进“中方无胜算论”
弱一定不能胜强吗?最近某名人说,如果中美发生全面对抗——即“战略利益对等、对双方都生死攸关的战争”——中方必败。我这个人是不谈国是的,所以尽管心里不痛快只好忍着,回家看看老电影。电影《大决战》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每年都要重看,有时间的话连看三四回也是有的。这部宏大巨作的好处我也不多说了,总之是处处有细节。然而除了从细节着手,还要从大处着眼,电影《大决战》的“眼”就是:落后的共产党如何战胜强大的国民党?
有的人说,原因在于“天下无人不通共”。此话也不无道理,《淮海战役》中,大战尚未打响,国民党的作战计划就放在伟人的办公桌上,而且有5份之多,这些绝密文件分别来自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参谋次长刘斐、国民党党部秘书沈安娜、国民党机要参谋长韩练成和国民党南京军部通信总站。随着淮海战役的不断进行,蒋介石越来越怀疑他们内部有人泄露了军事机密,他问刘斐,谁是卧底的可能性大。刘斐说郭汝瑰一直以来生活简朴,为官清廉,一定有问题。另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也怀疑这个郭汝瑰可能是共产党的卧底,理由很简单,那就是郭汝瑰这个人不贪财、不好色,生活很是清贫。当然,他提出的这理由,让蒋介石感到难堪,难道国民党的将军们都是贪财好色之辈?更难堪的是,其实刘斐和郭汝瑰都是我党的同志。蒋介石心腹陈布雷的女儿女婿、傅作义的女儿,也都是我党同志。国民党国防部的作战命令、一举一动,甚至蒋介石、傅作义等大佬的生活起居,都第一时间被我党掌握,安得不败?问题在于,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们或者手握大权,或者出身非富即贵,为什么会不顾生命投向我党?
有人说国民党惨败,原因出在高层推诿扯皮不敢负责。《辽沈战役》就体现了蒋介石、卫立煌和廖耀湘这三个人相互推诿扯皮不敢负责。蒋介石的想法是救援锦州,打通关外和关内的联系,夺回战略主动;卫立煌的想法是打不过,出去就是死,固守待变才是上策;廖耀湘的想法是到底听谁的?出去被围歼了怎么办?不如赶紧到营口走海路撤吧。大家的想法不一样,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更为要命的是谁也不敢负责。卫立煌让他回沈阳,蒋介石让他夺回锦州,都没有正式的文字命令。廖耀湘迷茫了,在辽西地区兜兜转转,最终被全歼了。这当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这是长期以来国共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但即使辽沈战役胜利之后,我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则从最高峰时期的80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相去也并不远。
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内部有“党国之败,败于塔山”的说法,东进兵团要想救援锦州,必须越过塔山一线。而东北野战军为了成功解放锦州,在塔山一线部署了阻击力量。此时,塔山阻击战的成功与否就成为了锦州战役的关键,如果国民党东进兵团越过塔山,与锦州范汉杰部守军合军一处,那么形势就将瞬间逆转。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拥有将近10万多人的东进兵团却在塔山一线受阻,始终冲不过东北野战军的阻击阵地。总体来说,辽沈战役的关键在于锦州,而锦州的关键在于塔山。正是因为如此,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内部才有了“党国之败,败于塔山”的说法。这还是单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格局如此之小,难怪他们要惨败了。
好了,不卖关子了。我认为落后的共产党如何战胜强大的国民党这个问题,只有当事人,也就是主席的回答最权威。
五十年代主席在组织秀才们研读苏联经济学教科书时谈道:
在中国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也是从现象出发、揭露本质的方法。敌人力量大、我们力量小,敌人强、我们弱,这就是当时最大量、最普遍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现象。我们就是从这个现象出发来研究和解决战争问题的。研究我们在小而弱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战胜大而强的敌人。我们指出,我们虽然小而弱,但是有群众的拥护;敌人虽然大而强,但是脱离人民,有空子可钻。拿内战时期来说,敌人有几十万,我们只有几万,战略上是敌强我弱,敌攻我防。但是他要进攻我们,就要分成好多路,每路又要分成好多个梯队,常常是第一个梯队进到了一个据点,而其他梯队还在运动之中。我们就把几万人集中去打他一路,而且集中大多数人(优势兵力)吃掉他这一路中的一点,用一部分人去牵制其余的敌人。这样,我们在点上就成了优势,成了我大敌小,我强敌弱,我攻敌守。加上他们进到一个新的地方,情况不熟,群众不拥护他们,我们就可以完全消灭这一部分敌人。
主席评论说,我们要采用先进技术,但不能因此否定落后技术在一定时期必不可免性。从有历史以来,在革命战争中总是拿武器差的人打胜拿武器好的人。内战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没有全国的政权,没有近代化的兵工厂,如果一定要有最新武器,才去打仗,那怎么行,这不等于自己解除武装吗?
主席一生中专门研究落后如何战胜先进:我们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小厂里头出来的。大厂设备好、技术新,因此往往架子大,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他们的创造常常不如小厂多。最近常州一个纺织厂,创造了一个加快车速的技术。你看,这个经验不在上海、天津创造出来,而在常州这样的小地方创造出来。从历史上来看,许多先进的东西,往往不是出在先进的国家,而是出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例如马克思主义,就不出在当时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的英国,而出在资本主义只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德国,这不是没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