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一场政治理想劣化和国家分裂的典型案例
澶渊之盟是一种典型的“姑息养奸,政治理想劣化”。最终结果就是“功在当代,弊在千秋”,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绝对承受不起这样的弊处。
要明白这个问题就得知道为什么辽宋要签订澶渊之盟,或者说为什么澶渊之盟可以成立?辽宋为什么选择和解?这个协议为什么可以让辽宋百年不战?为什么汉唐明朝的各种和亲各种缓和带来的和平都坚持不了几年?而辽宋之间可以跳脱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和平无法长久”的窠臼??
第一:辽国是中国塞北三朝的第一个朝代,他是真正第一个帝国化的游牧民族政权……具体表现就是,他内部已经基本摆脱了“草原法则”。你看辽朝,因为契丹统治者内部分裂而造成国家分裂的……没有!!!
如果注意看到,汉朝塞外的匈奴人,唐朝时的突厥人,或者是明朝时已经放弃了帝国状态的蒙古人,你就会发现他们经常因为部族首领意见的不同而使政权发生分裂,发生分裂之后,要么先打内战,内战搞得民不聊生了,就得去抢中原……要么就是被中原拉一派打一派,最后演变成战争……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传统游牧民族政权,它本质上很难有凝聚力。没有“天下社稷”的概念,也没有办法真正的去行使一个封建帝国化的治理……
这一点你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在辽太祖时期就为整治诸弟之乱而进行了铁血的镇压政策,定下了中原式的国体,这里就代表了契丹与传统游牧民族政权的割裂。在接下来辽朝在忙着干什么呢?
第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儿子里,庶子不封,嫡子里:长子东丹国“虚封”(东丹国王与其说是一个爵位,更像是一个官职,毕竟其子耶律阮就没有世袭过,而是另封为永康王,所谓东丹国其实也就是行政区而已)次子继位为帝,幼子不封国,就任官职“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职位是唐朝“储君”的一种惯例,之后也成为了辽代事实上的太子)。辽代的宗室,因为它是游牧民族传统,它其实是有封地,也就是“头下军州”,但领地里只有少数奴隶的,多数是有朝廷户籍的佃农,牧民……不形成封国,与传统的“分封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般也就是一两千户,只有少部分的赋税归领主,大部分赋税归三司和户部,军队归枢密院,也就是说实际权利比西汉的“列候”还要低,到辽代后期权利更低,这是结合契丹特色学习的唐朝宗室分封的结果……
辽国贵族最“辉煌”的前途就是——到朝廷当官……从根本上建立了“强干弱枝”的体系……
第二:耶律德光忙着学唐朝的样子去发展王道外交……给石敬塘当父亲皇帝,石敬瑭死了以后又打“纲常牌”搞入关……
第三:自从耶律德光和叶耶律倍争夺帝位开始,辽国200年就不断的开展宫廷斗争。然而却只有两个人靠发动政变,最终造成政权更迭,其中只有一个人因此自己上台……而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辽世宗耶律阮,它是在一个皇帝暴死军中特定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和五代十国特殊的中国时代背景下成功的。他被军头们搞了一次“黄袍加身”,然后后半段的剧情就是耶律屋质“大议礼”。从法理上保证“耶律阮继位是合法的,但耶律德光也不是篡位者……”
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耶律屋质被誉为“大辽第一名臣”,其实是因为他干了一件“中华法则”下很重要的事,即保全了面子又保住了辽国的里子……
你了解栾城兵变的前前后后,就会发现。要想证明耶律阮继位是合法的,那就得证明他爹耶律倍应该是皇帝,但如果耶律倍是皇帝,那他二叔耶律德光显然就不应该是皇帝,他应该是篡位的;而帮助耶律倍发动政变的那些人,其实都是耶律德光的班底。他们发动政变主要是为了像5代中其他的政变一样获得从龙之功,把皇帝我在自己的手里,避免李胡继位这种他们不能接受的情况,所以并不想因此彻底推翻否定耶律德光,更不想因此而把耶律璟杀了(如果耶律德光是篡位者,那么耶律璟显然活不了)。
如果这时候契丹可以重新退回草原法则,那么显然就不需要有人去解释这些东西,也没有人去在乎这些东西,大不了分裂呗!!但历史的事实是这些人很在乎,契丹人已经回不去了,因为耶律德光已经当了十几年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中华皇帝(辽国是唐末地盘上大半的势力名义上的“宗主国”“天朝上国”),如果谁能解决这个“大仪礼”的问题,解决分裂危机,谁能按“中原规则”能把这件事摆平,大家就服谁。
实际上即便辽国末年出现“两个皇帝”局面的时候,天祚帝振臂一呼,第二中央的大家也乖乖偃旗息鼓,负荆请罪了,这在传统的游牧民族证券里是不可想象的。
发生了坑爹的“火山淀之乱”,耶律屋质也是一副“耶律璟你不平叛,江山社稷托付谁人?”的口吻让大家服气。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大家第1个大点,那就是到北宋时期的时候,辽国已经是一个思想脱离了草原法则,可以行使帝国职能的国家了,这就使得辽国和中原不会再发生匈奴,蒙古那种今天议和,明天分裂,后天打仗的“草原怪圈”。
第二大点:辽国的经济告别了“草原经济”,抢掠农耕民族已经不是必要的行为了。
文物民族抢劫农耕民族的本质是什么?是游牧民族的财富,在与农耕民族的交往中是处于极度的“外流状态”,因为你草原经济很脆弱,发生天灾就得外出抢劫,而且什么都不会生产,你什么东西都要从中原去进口,结果导致你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所以有时候不是我想不抢就不抢的,即使我知道去抢可能会被打死,但我还是要去抢。
辽国已经告别这个问题了,他农耕或者半农耕的人口比游牧人口还要高……他的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经济比起中原是差了很多,但放到当时的世界上,那可能是天下第二(这点可见出土文物)不要说昏暗的中世纪西欧,有第二罗马之称的拜占庭可能都比不上。
再一个就是辽宋初期战争的形态,由于双方能力有限(或者说由于各种原因双方都拿不下对方),战争造成了久拖不决的残酷拉锯……为了应对战争,宋朝损失惨重,辽朝也是半斤八两,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辽国大量青壮年人口脱产(而且早期的几场大战都是进行在辽国境内),战争对辽国的破坏性远远超出了“抢劫所得”。
老百姓本来日子能过,结果现在去打仗反而过不下去了。所以对于辽朝来讲,并没有进攻宋朝的必要性,换句话说,大部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冲突的经济原因,在辽宋之间其实不成立。
正是基于上面两个大点的原因,所以辽朝和宋朝之间的和平可以长期持续。所以他们俩之间的最大阻碍其实是如何妥协??能不能愿意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宋朝愿意不愿意当“挫宋”??宋愿意不愿意放弃自秦汉以来中原对中华文明圈正统地位的绝对掌控??辽国愿意不愿意放弃,因为5代十国特殊的背景而砸到头上的那个政治地位??
澶渊之盟解决的问题是:宋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辽朝放弃南下中原以及关南10县。同时瓜分唐朝的政治遗产,两个国家的皇帝互相承认对方与自己地位平等,以兄弟相称……南边的小国宗主权归宋,北边的小国宗主权归辽。(也为西夏问题埋下了一定的伏笔),同时,辽宋之间还是有一定贸易逆差的,宋朝愿意出一笔钱叫做岁币来适当的补充中间的贸易逆差。
坦率的来讲,澶渊之盟公元11世纪真的是中华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且这一时代恰恰也是其他文明陷入长期战争割裂的时代……澶渊之盟解放中国内卷,变成外卷了……所以这个盟约本身其实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妥协。
但是这个条约可以说是差点造成了中国的永久分裂,首先第1条就是中原的地位的大大削弱,对辽的妥协意味着北宋统治者彻底放弃了最大的政治理想,北宋是一个对农民剥削很严重的朝代,“官家只敢镇压我,不敢去打契丹人”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完全塌房了
北宋的懦弱无能造成了第二次“司马懿篡权效应”(司马氏篡权,直接造成了“汉天子”在少数民族眼里的崩溃,为五华乱华提供了基础),让中华文明圈里的其他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敬仰和敬畏消失了。一个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的不再被少数民族所认同,那将是无穷分裂的开始。自唐朝灭亡开始的之后造成了长达400年的民族割据…最后到崖山一跃。
第2点就是满足于现状和安乐之后,造成了两国统治阶级的长期腐败。花岗石,海东青,打马球…伴随辽末起义的惊涛骇浪,舒适区崩溃,大辽的皇女们,宋朝的帝姬们最后沦为女真人的玩物……
第3点就是造成了中国文明圈的极速萎缩。
很可悲的事实是:辽朝的诞生正是唐朝这个伟大朝代的遗产波纹,正是唐朝曾经的强盛造成了契丹人被纳入了中华文明圈,才有了后面的故事。而挫宋又有什么呢??唐朝强大的时候囊括四海,安史之乱后领土极速萎缩,结果很多遗民沦落为他国,或者陷入三不管状态。这些遗民里有张议潮、朱邪执宜、阿保机……(再说一个例证:辽宋末年,在我国历代帝王里能力都能排到前列的耶律大石称霸中亚,打得突厥系各民族俯首称臣。结果他死不到一甲子,西辽政权就落入了穆斯林民族之手。为什么??因为这时候西域已经离开中华文明圈很久了,耶律大石带来的中华文明很快就因为得不到本土的“活水”而萎缩了)看看俄乌冲突吧,国土极速萎缩,文明圈缩小,遗民散落别国会有什么隐患!!
今天我们中国的当代,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我们的中国再也承受不起下一个澶渊之盟造成的政治劣化和国家分裂了!!